文/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你分得清楚「隨便」和「隨意」的不同嗎?
「隨便」表示不在意、不關心,做事隨便應付,便宜行事,怎麼方便怎麼來。例如,中午吃什麼?很多人會說「隨便」,理應是別人買什麼就吃什麼。然而,有的人說「隨便」,卻又告訴買回來的人說這個不要,這就不是隨便了,因為「隨便」應該是完全不挑剔。
這是經常有的情景,朋友們約好一起吃午餐,發起人問大家意見時都說「隨便」,結果發起人說吃火鍋,就有人說不想吃火鍋,那改吃燒烤好了,又有人說太油膩。這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他們說的「隨便」一點也不隨便,他們有自己的偏好,只是沒有明確表達出來。
而「隨意」則是隨自己的意願,雖然沒有特定要求,但必須符合自己的意志。例如,喝酒時,大家常說「隨意就好」,意思是喝多少由自己決定,沾一口或一大口都可以。所以,那位不吃火鍋卻說「隨便」的人,其實是一時想不起來吃甚麼,而不是「隨便」。
再比如旅行,現在大家喜歡輕鬆自在的「隨意」方式。這並不意味著完全不計畫,而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安排,想幾點起床就幾點起,想幾點出門就幾點出門,想住哪裡就住哪裡,而不是被固定的行程束縛。
現在的熟齡人士比較喜歡「隨意」的方式,不喜歡趕行程,然後根據當天的心情決定去哪裡玩,在旅行中,「隨意」讓人們享受著自由而不受束縛的感覺,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行程,享受每一刻而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這種方式不僅放鬆身心,更能讓人真正感受到旅行的樂趣和意義。
但這樣的「隨意」之前還是要有個大方向計畫,大方向定了之後,只是在小細節上隨意而已。比如籌畫到日本東京旅遊幾個必訪的景點,這是大方向,但是至於到哪裡吃飯、喝咖啡或是幾點出發可以稍稍隨性一點,這樣慢活的方式,讓人感到非常放鬆和愉快。另一方面,若與他人共遊,就必需讓自己的「隨意」和別人的「隨意」也能夠有最大公約數,不會變成一意孤行。而真正隨意的人也比較能接受隨興所帶來的結果,縱使不甚滿意。
在工作中,如果一個「隨便」的人,那麼他可能會對任務的結果不太在意,隨便應付了事。然而,如果是「隨意」的人,那麼他可能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做出最佳決定,但是會用輕鬆的方式不被拘泥於一種標準或形式,這樣的結果往往更符合他的期望和標準。
「隨意」是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內在需求做出決定,雖然沒有特定要求,但卻不是隨隨便便。這種微妙卻重要的差別不僅影響了個人的生活方式,也能在工作和人際互動中產生顯著影響。
我們應該學會區分和運用「隨便」和「隨意」這兩種態度。在生活中,通過更多的自我意識和內省,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和期望,從而做出更為合適和符合內心意願的選擇,經過這樣的修煉,我們才有機會做一個可以享受「隨意」的人。
因此,做一個「隨意」而不是「隨便」的人,不僅意味著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選擇權,還意味著能夠更好地掌握自己生活的節奏和方向。所以隨意的人會表達自己的立場和選擇,但是隨意的人也可以接受他人的不同,不會堅持己見硬要他人配合,頂多他們只是隨自己的意而行,不參與他不認同的局而已。
讓我們練習做個輕鬆自在隨意的人,但不是隨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