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颱風卡玫基,卻因雨量超乎預期,造成中南部大水災,不少民眾質疑編列的八百億乃至一千多億元治水預算,治水治到那去了?
治水是門學問,也向來是「功慢而謗速」,亦即「效果無法立即可見,誹謗往往來得很快」,但由於選舉,政治人物有政績、連任的壓力,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有「速效」心態,只注重硬體建設,或著重表面。
這種心態扭曲或誤導各項建設,包括蚊子館等,但蚊子館不會造成人命傷亡,治水不彰卻會。目前治水是中央出錢,地方政府執行,在求「速效」下,以為撒錢即能完成,工程發包了水患就能消失,卻沒想到發包後還要監工,否則施工和設計不當,更是水患無窮,這次水患是否因此造成,或預算被用來綁樁?都必須查清楚。
中央政府須立即研擬治水規範,監督預算的執行,定期公布經費流向和成果,形成輿論壓力,否則鞏固了地方利益,卻鞏固不了河堤,仍會年年淹水。
地方政府治水不力,還有「防弊重於防水」的原因。近年政府相當注重防弊,層層把關,過度防弊反使工程使發包不順、缺乏效率,經常流標。有位學者從政,擔任研考單位主管後發現,公文旅行成為必要之惡,由於公務員怕出事,不敢負責任,一件公文要蓋幾百個圖章,導致曠日廢時,因此許多BOT案民間參與意願低。
其次,政府治水缺乏疏濬、維護概念。這次水災,固然溝渠缺乏疏濬,但有些地方是因山地濫墾、濫建導致水路破壞,這有無納入治水計畫?
此外,有人批評這次水患是氣象預報失準,其實台灣的預報水準不低,但氣象局卻面臨壓力,如果說得嚴重,停止上班上課,結果風和日麗,鐵定被罵慘;說得不太嚴重,又將被罵臭頭,因此,預報人員也有「防弊」心態,無法以平常心發布。
不過,如果氣象局預測很準,警告雨勢凶猛,淹水地區就不會淹水了嗎?所以還是在於治水沒治到要害。
張世昌(嘉義市/農會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