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探究】孔子的洞識 言行之智與一己之福

文/許從聖 |2025.04.08
1052觀看次
字級

文/許從聖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論語‧為政》



人行於世,皆盼望能於一生中尋得真正的幸福。如果從現實社會的觀點看,財富與權位,往往被視為首要追尋的目標。唯有達成這項目標,內心才會獲得滿足,也更接近世俗的幸福標準。孔子作為儒學的創建者,對於「何謂幸福」如此普遍而根本的問題,自有其深入的體會與洞見。

《說文解字‧示部》言:「祿,福也。」故可明白,祿之原義為「福」,「干祿」就是「求福」。「子張學干祿」的目的,確實是為了能得到更好的俸祿或職位。「干祿」與幸福幾乎畫上等號,彷彿除此途外,再無任何事物與選擇值得嚮往,也都算不上幸福。

然而,但凡人間事務皆有其應遵循之道,且必須由學始能明白。所以《論語》言「子張學干祿」,而非「子張問干祿」。因子張清楚:如果希望求取更高職位或爵祿,必由學才能達至。然「學」的對象為何?又如何「學」?這才是子張真正的困惑。而孔子答語,既扣合子張最在意的「干祿」之道,更一併解明何謂「祿」的真實問題。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意思是說:平日所聞見行事雖多,但卻未必盡為真實;若不能對聽聞內容有所存疑,再三求證,若所聞尚未證其真偽便信以為真,誇大妄臆,不知應據實謹慎而言,率爾斷言未定之事,便易招致毀訾過患。反過來說,人不僅需博聞廣見,更應對所聞內容有所取擇,對不可信者存疑,即便可信者仍應謹慎言語,如此便能少遭非議與詆毀。

同理,「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此處之「見」是相對於「行」而言,如前以「聞」與「言」對舉。意思是,平日觀見人之行事,應擇善而從之,「殆」即指心不安於所見不善之事。心之所以不安,或因行事本身不善,毋容自欺;或因行事未得徵驗,無從判斷。而心如不安,必將戒慎自警,提醒自己切勿重蹈覆轍,擇其不善而改之。依此敬慎態度,自不易心生悔吝而惴恐難平。

此一道理,亦適用於謀職與求祿。故孔子說:「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唯有時時內省與修飭自身言行,才能使自己盡量免於過犯與悔憾,若生命可以這般切實而暢然存在,已是人生至真的幸福。但現實之人,極少能珍視這樣平凡而懿美的心態,也不以如是真實至貴之幸福,作為生命最需努力與護持的價值理想。

這並不是說,孔子認為「功名利祿得幸福」的觀點不可行,只是要人反省:若自身言行能長久敬慎、端正,極少因過犯悔吝侵擾內心之和諧,這不已是人生最切實而嚮往的幸福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