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台灣環保葬意識抬頭,5年來樹葬人數從1.3萬人增加到3.2萬人,增加1.5倍,但海葬人數維持300多人,去年樹葬人數是海葬的百倍。專家分析,台灣四面環海,但政府態度消極,海葬法規限制,加上海象顛簸,追思不易,導致海葬難普及。
環保葬包含樹葬、花葬或灑葬,海葬則是搭船拋灑外海,特色是不立碑墳回歸大地。隨政府推廣,加上名人如知名作家瓊瑤採花葬,推動風氣。
樹葬近5年人數逐年成長,去年達3萬2000多人,各縣市爭相打造宛如公園般樹葬園區,在大自然裡與親人告別;目前全台22縣市提供樹葬等專區共有67處。
海葬開辦24年,平均每年僅173人,近5年提高至平均321人,前年386人最多,去年332人次之;全台僅12縣市受理海葬,不如樹葬普及。
桃園市推動海葬多年,每年1場,但每年僅2、30人;官員說,海葬多基於先人遺願,但依規定拋撒骨灰需離岸6公里,來回約1小時,對年長家屬不便。
台中市政府生命禮儀管理處長柯宏黛說,台中每年舉辦7次海葬,其中1次為中部5縣市合辦,海葬人數少,因秋冬風浪大,多數時間不利出海,且民間擔心無處追思,影響普及。
台灣環保自然葬協會常務理事邱達能說,海葬須離岸六公里,避開航道、漁場,許多靠海縣市未推動,但政府應為民服務,讓民眾有更多選擇。
研究生死學的專家建議,海葬是回歸大自然,但目前體驗感受不佳,建議增加儀式感,讓海葬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