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指示用藥退出健保討論多時,衛福部健保署盤點近1年無申報量、醫療院所及醫師少開立的指示藥品共37項,將研擬不再給付。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說,待收集醫藥公學會意見後,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6月開會時,將進行討論,若有共識,最快8月公告,但給予6個月緩衝期,預估明年初正式退出健保。
依《全民健康保險法》51條,指示用藥不屬健保給付範圍,但健保開辦初期,考量醫師開藥習慣及民眾用藥需要,仍予以給付。龐一鳴說,1995年健保開辦之初,健保給付指示用藥達2518項,歷年來陸續刪減,從2020年起大減,目前僅剩771項,今年研議37項指示用藥退出健保,日前發函詢問醫藥公學會意見。
保留小兒、急救、公衛用藥
龐一鳴說,今年首次採用醫師使用人數評估,37項藥品中,使用最多的醫師人數為120人,最少1至2人,藥品包括緩解感冒、便祕、保肝藥及治療打噴嚏、流鼻水的過敏用藥,但小兒、急救、公衛用藥保留。由於使用醫師人數少,評估退出健保的機會大。若順利通過,將於明年1月底、2月初正式不給付。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小兒科、急救等指示用藥繼續給付,大家可以接受」。但像緩解乾眼症的人工淚液,市售1瓶約60元,民眾到診所掛號費約250元,健保還需給付醫師診察費、藥師服務費等,加上民眾車資、時間成本等,恐達700元,相差逾10倍。健保署給付指示用藥約20億元,但真正支出成本恐逾百億元。
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說,刪減給付的指示用藥為用量少的藥品,對民眾衝擊有限,但若用量大須審慎研議。
未來自費購藥 恐是不小負擔
周慶明指出,如民眾發燒、頭痛、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到診所就醫,僅約花掛號費、診察費200多元就可拿到所有治療藥品,若往後指示用藥不給付,民眾還需花費400~500元自行購買,對民眾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龐一鳴說,目前指示用藥使用人數逾1900萬人,若要檢討退出健保,仍需考量醫師使用習慣跟病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