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
「哇,看不到電視了啦,弟弟你洗澡快點啦!」八歲的長子憤怒嘶吼著。依照家規,晚上七點半前必須做完功課、洗好澡,才能看電視。但是,分配到先洗澡的弟弟,沒有準時完成,因家裡只有一間浴廁,已完成功課的哥哥,可能會被拖累。
這個狀況讓我感到很為難。家規是重要的,不能隨意打破,否則孩子們就不會太重視時間,反正媽媽隨意就能放行,但如果不通融,又顯得沒有彈性。為難之際,爸爸救星來到客廳,加入討論。最後,我們選了折衷的辦法,拖延時間的弟弟,要依比例減少看電視的時間;被拖延到的哥哥,因為沒有過錯,可以慢慢的洗完澡,不必趕時間。
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裡,一向認為孩子要「乖巧」、「聽話」、「服從」,但時代變遷,如果權益受損而不懂得爭取,往往會吃悶虧或受欺凌。
若不願教養出只會服從權威的孩子,那麼就要從小培養他們獨立的思考能力,並能在與父母的溝通協調中,找到具體合宜的方法。所以,每次遇到意見衝突時,其實都是關鍵時刻,我們會選擇先聆聽各方說法,然後試著提出第三選擇,再詢問孩子這樣是否合理,能否接受?
然而,提出的方案,既要各方都能接受,又要能解決問題,確實是考驗父母的經驗和智慧。其實這也是挑戰父母的管理和協調能力,如果父母自己不夠有智慧,無法圓滿解決生活中的各式衝突,又如何能在孩子不滿的時候,提出適宜的解決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