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今年擬成立捐血機構,後續建立血液供應系統,此舉恐將分散捐血量,是否衝擊現有血液供應,有待觀察。圖/林俊良
【本報台北訊】台灣血液基金會所屬各地捐血站、血庫,是目前國內醫療用血唯一來源。然而在美方建議與國安會指導下,基於戰時官兵用血需求,國防部將自建捐血與儲血機制,成為全台第2套血液徵集與分配系統。由於國軍向來是捐血大戶,未來自立門戶後,各地捐血中心失去「鐵票」,恐將造成不小衝擊。
國防部長顧立雄上周到立院業務報告,提及為維持戰時國軍血液供給韌性,今年起陸續在北、中、南、東部各國軍總醫院成立捐血機構。另參照友盟國家之例,明年將成立「三軍血液計畫」,建立中央管理之血液供應系統。
國防部表示,國軍捐血中心設立目的為建立緊急自主供應量能,戰時得以穩定血液來源;將與現有機制相輔相成,目前正與衛福部及血液基金會研議合作模式。
血源最大後盾 軍人捐近5%
早年各軍醫院設有「血庫組」,近30年來軍方後勤體系大幅縮編,加上血液基金會的捐血機制成立,以及全民健保實施,目前軍醫院與民間醫院一樣,並不大量儲血,由血液基金會統籌調用,醫院則支付回饋金給基金會。
國軍占目前捐血量4.5%,相較於人口比率,捐血率是社會平均6倍以上。捐血中心常與各地駐軍合辦捐血,配合榮譽假等獎勵,立刻大有收穫。未來官兵轉到自身系統捐血,必然衝擊現有機制,更可能造成血液基金會的財務失血。
國軍捐血去年達8萬人次,花蓮捐血中心曾表示,軍方是血源最大後盾,血液基金會公關處處長黎蕾說,國軍曾就捐血作業方式、技術等跟捐血中心詢問,但並沒有透露要獨立成立捐血機構的資訊。若是國軍成立自身血液供應機制,確實有可能分散捐血量。
效期有限 戰爭儲備不易
台北榮總內科部輸血醫學科醫師陳玟均表示,血液效期有限,作為戰爭儲備不容易。如血小板效期為1周,但捐血中心不可能收到血小板後立刻派發到醫院,須經培養跟核酸確認,確認沒有問題才發去各醫院,屆時效期只剩3天。其餘全血、紅血球冷凍下約1個月,冷凍血漿則是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