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River
鍾昀璋/台南市東區後甲國中三年十班
為了追求進步,相互「比較」是一件難以避免的事情。在華人的傳統社會中,長輩們總會拿兄弟姐妹或鄰居家的孩子做比較,從學業成績、競賽表現到外貌身材,無所不比。他們期望自己的小孩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優秀,甚至超越他們。然而,過度的比較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可能讓被比較的人失去自信,甚至放棄原本的目標。
每年過年,我會回到爺爺、奶奶家與他們團聚。當親戚們發完紅包,隨之而來的便是排山倒海的「關心」,從學校的考試成績、排名到身高體重,長輩們總是不厭其煩的一一詢問。現場的小孩不只有我一個,每個人都面面相覷,顯得尷尬又無助。當我在某些方面表現不如其他人時,大人們便開始一波接著一波的批評與比較。這樣的場景每年都會發生,讓我漸漸的對過年少了期待,甚至對長輩的批評與比較感到厭倦。
我常常在想,如果「比較」不存在,或許家庭聚會的氣氛就能更加輕鬆融洽;不喜歡讀書的小孩不會再被責罵,反而能夠勇敢的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情。在學校,家境清寒或狀況特殊的同學也不會因為比較而被排擠或霸凌,反而能夠獲得更多的幫助與包容,進而改變自己的處境。如果少了比較,孩子在校園和家庭中的生活品質一定會大大提升。
我曾在網路上看過一些模仿華人社會現象的影片,其中最常見的畫面便是父母拿自己的孩子與親戚的孩子做比較。這些影片看起來或許幽默有趣,甚至讓人產生反思。然而,這些影片也顯示了許多孩童正在面臨的煩惱和壓力。華人父母的比較文化甚至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讓外國人誤以為我們只能透過比較來獲得自信與成就感。
人與人之間的過分比較,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輕鬆。從家庭到學校,甚至到外國人對華人文化的看法,都深受其影響。如果我們想要讓「比較」消失,必須從個人做起,要減少無謂的比較與批評,增加包容與友善,如此一來,我相信就能夠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