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一望海: 過大甲溪橋鐵道(下)

文/解昆樺 |2025.03.18
313觀看次
字級

文/解昆樺

鄭虛一抵達廈門,過了三年,他應當看到鷺江道名為鳳凰的小山,開始立下棟梁屋瓦,建起了同文書院。再不過兩年,一九○○年,鄭虛一也一定感受到廈門海外再度風雨欲來的時代陰晴,因為那年義和團之亂,占領故鄉台灣的日本,已假借在廈門東本願寺布教所的火警,派領軍艦至廈門外海。這不是廈門第一次遭遇海上烽火,但廈門仍繼續有一座座書院建起,然後永恆座落,以培育國之棟梁的方式,為一座城市提供抵禦船堅炮利的鋼梁。

鄭虛一這分領受,使得他在一九○九年父親過世,為了奉養祖母與母親重返台灣後,也於故鄉新竹成趣園開始設帳授徒,培育漢學所寄寓的文化人格火苗。當年離台,鄭虛一尚不及弱冠之年,但重返台灣之時,卻已是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在人生列車旅次上,該是什麼精神面貌?詩人賦詩吟詠,春秋佳節邀朋友至家門外的冷泉別墅,歌嘯山林。詩人有不問世事成為風雅隱士的經濟條件,但他仍然被心中的書院召喚,在「興滅繼絕」理念下開設私塾講學。相對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開始普設的公學校,詩人之私塾還是難成為座落名山的書院,以為文化政治上的抗衡。

但書院、漢學寄寓的文化人格,還是在詩人一言一語的講學中,完成再次的時代傳遞,終究是為文化傳了火。甚至詩人鄭虛一由新竹向南再遷居至台中清水,依舊在這西濱台灣海峽的市鎮,繼續漢學講授的事業。

清水自有靈犀泉源,設塾執教清水的鄭虛一,必然拜訪過一八四五年(道光二十五年)間即倡建的清水鰲峰書院,鄭虛一即有〈鰲峰雜興〉一詩:「人物衣冠溯古風,此鄉不與眾鄉同。文昌祠外雙溝水,一向西流一向東。」清水區本身即為大甲溪、烏溪南北,以及鰲峰山埤仔口湧泉連帶形成東西向開展河流,所交縱而出的流域地帶。因此自清代以來,即成為了漢人耕墾重鎮,進而成為台中梧棲港與豐原海山之間輸運過渡的中繼市場,發展出殷實的農商社會。

清水鰲峰書院就建立於鰲峰流域之樞紐,足見清水逐漸興盛的農商家族,注重對子弟子孫教育的深刻用心。鰲峰書院的建立,讓原名牛罵頭的清水之自然地理流域,有了人文化成的文化地理命脈——清代清水自鰲峰書院而出獲科舉者達四十多人,因此鄭虛一詩中特別自註到:「鰲峰自昔人文最盛。」鄭虛一帶著清代文化史記憶,搭著日治時期現代鐵道,抵達了清水設塾講學,想來不能不有所感慨。直到肉身生命最後的時光,詩人鄭虛一才復又回返新竹。如此反折,鐵道旅途回望,火車鐵軌擊節聲儘管轟然,但終然掩沒不了人生旅途中,腦海曾滿滿縈繞過廈門與台中清水書院的朗朗讀書聲。

詩人的旅途,曾在這鐵道前行;我的旅次,也在這鐵道前行。海線鐵道既已成為我旅次必然選擇,我也把鄭虛一〈過大甲溪橋作〉由台中而新竹停靠的車站,在這八行詩中一一座落。「草深埋古道,雲起失前山」應當將過大安溪北岸的日南站,「砥柱當流急,溪灘列石頑」當已過鄰近苑裡港的苑裡站,「車窗憑遠眺,西海夕陽殷」必然已到林立著通霄發電廠彩繪煙囪的通霄站……但詩人當時所有詩行以及停靠,必然也寄寓著他於兩岸與過往今來間的文化追尋。

十九世紀末,晚清之將晚,台灣之將易的微妙時刻,詩人鄭虛一已提前預支了一個移民復又遺民的曖昧身分。在詩中,詩人就這樣坐在海線列車上,看著海,更也同時思維著屬於他征途的兩岸。

在兩岸旅次中,到底日暮鄉關在何處?我幫詩人問。鄉愁真是惱人的魔。這輛海線火車,不斷在我們心中,滑動延伸出平行的海岸線,因為詩人的詩,我們對著時代湧動的海,看一幕幕歷史往事,魔幻般上演。墨綠色的座墊,迎接著靛藍無垠的海,快速的火車比起目的地,更快召喚我們的被遺棄感。

大海所以廣闊,有時候只是因為我們太渺小,使我們望海,也清晰地看見了腦海中自我流亡放逐的情緒。只是,我們是被什麼流亡呢?是國家,是歷史,還是就只是這片我們不能恆居於其中的海?

坐著火車在山間田野行駛,總覺得風景一切倏然過眼,但在面對海時,竟覺得沒有改變,沒有盡頭。這樣的感覺,一旦有了如此經歷山海風景的經驗後,每當再次行過,依舊彌足珍惜,說到底,在如此奔忙的人生中,能如此暫時捨下一切,這樣獨對山海的永恆感時刻,真是難得。

北上的海線鐵道給了我這樣的機遇,但屬於現代的火車,不會管我們思念到了什麼,仍會繼續前行。現代火車就算會容納各自思慮時間的我們,但它的運轉仍命定在屬於它的現代時刻表,必須克盡職責地要在下一站準時出現。照著時刻表,紙風車般插在海岸的風力發電機,開始在車窗出現,我知道火車即將進入通霄發電廠附近了。

而這是將近一百年前,鄭虛一〈過大甲溪橋作〉所未能寫到的風景,多害怕現在我正以語言召喚的詩人,在新奇地凝視那巨大的海岸風力發電機時,就這樣凝固為另一座向海的人啊……我把自己的行李挪了挪,邀請他坐過來,接下來,就且讓我為他,細述將來的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