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交通部等單位近兩年積極改善交通環境,雖然去年整體數據已有改善,但外籍人士交通死傷卻不見好轉,去年截至11月,有1萬1602名外籍人士因交通事故死傷,較前年同期增加682人,全年恐創下有統計以來16年新高,其中又以機車造成死傷占5成最多。
根據內政部統計,合法居留我國的外籍人士2019年度約78萬餘人,去年有94.8萬餘人,隨著外國人愈來愈多,車禍數據也跟著上升。交通部統計,去年1至11月有42名外籍人士在台因交通事故死亡,1萬1560人次受傷,死亡人數較前1年成長16.7%。
若依國籍分,越南居多,去年截至11月,有1147件車禍造成1633人死傷,其次是印尼603人、菲律賓381人、泰國241人、馬來西亞114人。依縣市分布,桃園居冠,總計436件,造成626人死傷,其次是台中市497人、台南533人、彰化435人、雲林202人。
微電車不需駕照 潛藏風險
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表示,去年外籍人士交通死傷較歷年增加, 其中機車傷亡約占5成、微型電動二輪車約占1成8,兩者為最大宗,有幾個縣市人數特別多,可能跟工業區、城市結構有關,肇事原因多是未保持安全距離、未依規定轉彎等。
事實上,交通部公路局近年來力推機車駕訓,但外籍人士參與者少,移工大多選擇騎乘不用駕照的微電車,去年更有監委點名外籍人士參加「機車駕駛訓練制度補助計畫」成效不佳。
除了移工外,觀光客來台發生交通事故時有所聞。中華民國觀光導遊協會理事長馬耀祖表示,許多外國人不知道台灣機車的危險性,也不熟悉台灣機車會從巷子衝出的特性,最常見的是團員落單或是自由活動時被機車撞上。
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表示,除了持續進行工程改善、監理措施,道安網站宣導也增加外國語版,也會到工業區做移工宣傳,甚至與事業單位加強移工管理等。
專家:規畫訓練、保險制度
中央警察大學交通學系退休教授蔡中志表示,微型電動二輪車雖然最高時速在25公里以下,但外籍人士在不熟悉台灣交通規則及特性的情況下使用仍有風險,應規畫完善的訓練制度,並檢討外籍人士保險制度。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認為,相關單位應完整分析外籍人士交通事故死傷的型態與原因,並研擬對症下藥的改善對策,如逆向公車專用道、調撥車道、人行道交通順逆向混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