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如意
「歷史人物探究」老師開宗明義指出,這門選修課的目的,是探討課本未完全講述的故事,一個歷史人物不可能只有正面評價,也不可能純粹充滿負面觀感。
然而,慈禧太后卻是在歷史課本中,唯一找不到任何讚美之詞的人物。這讓我感到十分疑惑,甚至秦檜都能被挖掘出某些優點,為何慈禧總被描繪得一無是處?因此,我決定跨出教科書的框架,探索藏在簾幕之後的慈禧,揭開她更真實的面貌。
在晚清動盪的局勢中,八國聯軍、日俄戰爭等國恥頻頻上演,國家尊嚴一再被踐踏。當代甚至現代人,多將責任歸咎於清廷實際的掌權者──慈禧太后。然而,滿清的國力早在她執政前便已開始衰退,她不過剛巧在清朝走向谷底時掌權。慈禧固然判斷失誤,成為壓垮滿清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將整個歷史傾斜的責任都放在她一人身上,是否太過片面?前幾任皇帝、袖手旁觀的高官,難道不應分擔這分過失?
電影《垂簾聽政》中,描述了咸豐皇帝的謹慎布局──封慈禧為太后,同時設立八位顧命大臣限制她的權力。慈禧由蘭貴人一路晉升至懿貴妃,再成為太后,得益於「母憑子貴」。若非她生下了皇子,這一切榮耀皆與她無關。然而面對夫君的重重防備,即使是枕邊人,也不曾對她放下疑心,慈禧又怎能不懷恨在心?
因此,在丈夫駕崩後,她做出震驚朝野的果決行動,其實並不難理解。作為一名母親,慈禧為保全自己和同治帝,發掘出自身潛藏的韌性,果斷排除各種權力阻礙,牢牢站穩在朝局中。
身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慈禧所受的教育本就難與男性皇族相提並論,缺乏治理國家的知識與國際視野在所難免。然而,她執掌清廷近半個世紀,其權謀與領導力卻不容小覷。她啟用了漢族人才,廢除陳舊的八股文與科舉制度,甚至嘗試引進西化措施,卻又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改革間徘徊。雖然,她未能完全打破傳統,甚至可能學得「四不像」,但對比清廷食古不化的體系,她無疑是極為精明且敢於變革的。
評價領袖的標準,往往是國家是否變得更為強大。慈禧雖然未能扭轉國運,卻守住了清朝的統一與版圖,維持了晚清近半世紀的穩定。即使如此,為何世人對她多抱持負面評價?
我認為,這與性別歧視密不可分。與男性統治者相比,她的缺點被無限放大,長處卻遭選擇性忽視。中國傳統文化對女性掌權的偏見,讓武則天、慈禧這樣的統治者處處受制,即便她們功績卓著,卻始終難以獲得公允評價。
慈禧曾有一句爭議性的名言:「若有一人使吾不歡,吾令天下不歡。」這話的確突顯了她性格中的虛榮與脆弱。但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朱元璋的嚴刑峻法,執政者若無魄力,如何掌控全局?慈禧勇敢踏出了古代女子未敢踏出的步伐,也象徵著中國開始接觸現代化浪潮。
晚清內憂外患,改革迫在眉睫。在外有列強壓迫、內有保守勢力掣肘的困境中,慈禧的抉擇與掙扎,也難以抹去其歷史價值。雖然她未能避免清朝的滅亡,卻也為中國的近代化轉型,提供了一個劇變與重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