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老師 帶領孩子用行動改變未來

文/胡雪綾 |2025.02.15
1607觀看次
字級
郭至和 教室成為改變起點 圖/DFC台灣提供
張辰榮 助孩子找到發光點 圖/DFC台灣提供
郭柏育老師透過DFC課程引導大學生思考如何從生活中實踐永續。 圖/DFC台灣提供
「詔安堂行動」獲邀在2024杜拜DFC全球孩童年會中發表。 圖/DFC台灣提供
許芯瑋與DFC創辦人Kiran Bir Sethi。 圖/DFC台灣提供
陳宥妤老師帶領學生走入學校附近百年郡守官邸,親師生用行動活化文化資產。 圖/DFC台灣提供
郭柏育 病癒推動永續教學 圖/DFC台灣提供
陳宥妤 教出有溫度的孩子 圖/DFC台灣提供
DFC台灣團隊曾榮獲2023年第9屆「傳善獎」。許芯瑋為前排中舉著「Design for Chang」牌者。 圖/DFC台灣提供

文/胡雪綾

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把源自印度河濱學校的Design for Change教育理念引入台灣後,鼓勵老師將設計思考融入教學現場,帶領學生以DFC學習法4階段,讓孩童體驗解決問題的行動歷程,多年來成果豐碩,多位帶領學生「讓世界變好」的教師,可謂功不可沒……



多年前上映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片尾提及一所創意爆表的學校,其實學校原型,是脫胎於印度河濱學校。這所重視以創意解決身邊問題的學校,帶頭發起了「Design for Change 」行動,立刻獲得世界上70多個國家響應,並榮獲聯合國「全球最大課堂計畫」肯定。其中,台灣也立刻響應,成為第一個加入這項全球性社會教育運動的國家。

在台灣成立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台灣)的許芯瑋,台師大畢業後,在母校師大附中擔任代理教師,教學過程中,偶然獲悉「設計改變(Design for Change)」學習法,決定融入班級課程,鼓勵學生用創意方式,在短時間內達到改變成效,實驗結果讓師生大為驚喜,也從此改變了許芯瑋的生涯之路。

成立DFC台灣團隊後,許芯瑋深信教育樹人立人的力量,舉辦徵件活動,鼓勵國小及國中老師,將設計思考融入教學現場,帶領學生以DFC學習法4階段──感受、想像、實踐、分享,讓孩子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多元潛力,提升孩童的學習自信。

舉辦14屆「DFC挑戰」活動以來,一共收到1570個行動故事,來自全台各縣市(包含離島)534個學校參與,有些學校年年參加,有些學校全班分組報名,主題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環境永續、族群融合、文化傳承,甚至有小朋友想幫爸爸戒菸、鄒族小朋友學習並教唱消失古謠……

在這個過程中,DFC台灣認為,活動之所以能夠獲得各方響應,是仰賴幕後推手──隱藏在各地的「DFC種子教師」引導促成。以下就來介紹4位熱血種子教師的故事,暸解4位教師如何在課堂中帶來改變,讓孩子突破成績框架,看見更廣闊的世界與永續關懷的價值。



陳宥妤

教出有溫度的孩子

榮獲110年師鐸獎的彰化南郭國小陳宥妤老師,主修身障兒特殊教育,但多年來任教的班級皆為資優班。9月28日教師節出生的她,從小堅信自己要成為一名教師,在成為老師之後,面對一群資優生,陳宥妤不斷思考能為孩子帶來什麼核心價值,如何回應不同時代孩子的需求。透過持續研讀碩班、博班的過程,她確立自己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

陳宥妤坦言,資優班孩子夠優秀,卻也有最深層的焦慮,非常害怕失敗,擔心自己不如外界的預期。她將DFC學習法融入課程後,帶孩子走出教室,走出習以為常的舒適圈,孩子們逐漸走出分數的框架,將學習場域從學校向外延伸,在社區中嘗試解決校舍古蹟保存、上學交通等問題。

14年教學路上,陳宥妤發現,在AI、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今,知識的邊界已被打破,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認識自己」,而老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協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天賦,並從利己走向利他。「這世界不需要另一台高度運算的機器,卻永遠需要一個有溫度的人。」



郭至和

教室成為改變起點

台中市建功國小郭至和老師,曾榮獲105年師鐸獎,32年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也想讓孩子走出教室,學習親手解決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與機會,卻因社會普遍重視升學而多所限制。

14年前,郭至和接觸DFC學習法後,將感受、想像、實踐、分享4個階段,結合社會學科課程,帶孩子從促進家庭和諧、維護校園老樹再到搶救古蹟,把學習主導權還給孩子,讓孩子從行動中看見自己的各種能力,也見證自己對家鄉的影響力!

去年底,歷經10年不同屆學生接力進行的「詔安堂」保存行動,獲邀為2024年DFC全球孩童年會台灣代表案例,郭至和帶著孩子們前往杜拜,由孩子們在40個國家面前發表行動方案內容。

10年前手繪詔安堂明信片的林信翰同學分享:「小和老師當年鼓勵我畫下詔安堂,那時心想:也許古蹟會被拆遷,但我的畫會永存。後來搶救成功,給了我很多信心,原來我們小小的雙手,真的能帶來好大的改變!」

郭至和讓一場學生行動,在延續10年後獲得成功,也見證行動對於孩子自信心累積。「教師要保持開放的心,多年來,我並不只是孩子們的指導者,而是與孩子們一同成長的『學習者』。」未來,郭至和將持續陪伴孩子擁抱改變、突破困難,一起尋找教育的答案。



郭柏育

病癒推動永續教學

郭柏育老師自小熱愛田徑,立志成為體育老師,卻因教育政策改變,成為首批無法直接擔任教職的體專畢業生。畢業後進入國際運動品牌從事行銷工作,10年後因參與校園推廣方案,重燃當老師的渴望,毅然離職回到校園。

從行政工作開始,後來投身社團指導,帶學生到偏鄉服務與國際交流,郭柏育努力進修取得大學講師資格,終於實現教學夢想,並一路升任至大學副學務長。

未料人生在這時突然急轉彎,郭柏育發現罹癌,躺在病床上化療的那一年,每天醫生查房都問他:你出院後要做什麼?問著問著,郭柏育不禁反思:我真的還要回到繁忙的學務工作中嗎?他重新思考人生方向,病癒後投身自媒體經營與永續教育推廣,讓學生從日常反思自身責任。

如今,郭柏育主要在五專、大學採用DFC推廣永續教育,去年開始,他更前往泰國華語學校帶領DFC課程,將永續理念藉此推展開來。他動腦設計DFC實作課程,啟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將公園健身器材轉化為發電設備,讓阿公阿嬤邊運動邊發電,致力於透過永續教育影響更多人。



張辰榮

助孩子找到發光點

張辰榮在大學就讀特殊教育系時,透過見習與實習初次接觸DFC學習法,看見孩童為了減塑議題搜集紀錄片資料,在學校開啟「減塑大富翁」的倡議活動,竟能帶來實際改變,啟發他對創新教學不斷探索的興趣。

張辰榮曾在選擇教職與非體制教育之間陷入兩難,參與三峽青草學院等社創機構後,發現教育可以突破校園限制,深入社區,讓整體社會環境變得更好。

如今在花蓮縣擔任資優巡撫教師的張辰榮,之所會和花蓮結緣,是因為高中時,曾在與家人衝突後逃家一周間,坐上火車隨興來到花蓮,原本只想離開台北,沒想到花蓮人不吝給予他食物,甚至邀請他到家裡住下,熱情接住曾經迷惘的他。

因此大學畢業後,張辰榮決定來到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花蓮地區。他相信,教育不僅是成績單上的數字,更在於引導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亮點。他持續運用DFC學習法,帶領孩子進行各項挑戰,讓孩子從中找到興趣與方向,具體實踐教育創新並發光發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