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均
某天晚上游完泳,回家途中突然感到飢餓,通常那麼晚我不會吃東西,但那晚嘴饞得很,索性決定放縱一下。途經一間人氣名店,心想吃碗麵線解解饞就好,怎麼知道店家改用點餐機點餐,點餐機前大排長龍,心想為了吃一碗麵我要在那裡排隊等點餐,只好對我的五臟廟說抱歉囉!
有時候我經營的餐廳休息,也會帶女兒到外面吃飯,發現很多店家都改採手機或機器點餐,取代傳統人工點餐。我個人認為,在入桌後以手機點餐,可讓用餐者慢慢依自己的需求點餐,的確能減少服務人員枯站在桌邊等待的時間,但若只有大型點餐機,又只有一台機器時,可能效率就反而不如人工點餐了。畢竟點餐的顧客不見得擅長操作點餐機。
自己年輕時受大型傳統餐廳的薰陶,很習慣為顧客點餐,並會記得顧客的喜好。現在自己的餐廳,洗滌區正面對店舖的大門,常與推門踏進店裡的顧客相視而笑。一聲:「欸,今天沒帶女兒來啊?」「哇!今天配菜有道青椒,您不愛吃青椒要幫您換什麼嗎?」「今天有您最愛吃的料理喔!」「阿伯,您最近身體好嗎?怎麼這麼久沒來用餐?」……這樣面對面的問候,記得顧客的用餐喜好,有新穎的點餐機無法取代的溫暖啊!
我在想,人工點餐被取代,是否有部分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善於和中老年人聊天,用幾句簡單的噓寒問暖拉近彼此的距離;也可能因為他們受雇的工作內容要求並不含「和顧客寒暄」。
女兒暑假後要升高一,我安排她到餐廳幫忙,之前品嘗過她做的甜點的顧客,得知她暑假在店內幫忙,還會詢問能否吃到她做的蛋糕呢?我想,有些溫暖,就是機器永遠取代不了的。而這種情感的傳遞和善的循環,是學校課堂上沒教的,我很開心女兒有機會浸濡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