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6.瓊瑤對於「生死問題」與「生死抉擇」的困惑、成見與誤解(續)
在上周的文中,我談了「瓊瑤對於生死問題與生死抉擇的困惑、成見與誤解」,接下來我先指出瓊瑤的生死盲點,然後從佛法的宏觀視野,來為大家解惑,以破除生死迷思。瓊瑤在〈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裡面的原文說道: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談到「生死」,我要告訴你們,生命中,什麼意外變化曲折都有,只有「死亡」這項,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也是必然會來到的。
倒是「生命」的來到人間,都是「偶然」的。想想看,不論是誰,如果你們的父母不相遇,或者不在特定的某一天某一時某一刻做了愛,這個人間唯一的你,就不會誕生!
更別論在你還沒成形前,是幾億個王子在衝刺著追求一個公主,任何一個淘汰者如果擊敗了對手,那個你也不是今日的你!所以,我常常說,「生是偶然」,不止一個偶然,是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
死亡卻是當你出生時,就已經註定的事!那麼,為何我們要為「誕生」而歡喜,卻為「死亡」而悲傷呢?我們能不能用正能量的方式,來面對死亡呢?
瓊瑤對於「生命」與「死亡」的最大誤解與盲點,就是看不到「生命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因為她被「無神論」給蒙蔽了。她說「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也是必然會來到的,這是眾所周知的大自然生命機制,不足為奇。但是她將「一期生命」的謝幕——亦即「死亡」——誤解為「生命」的絕對終點,從此灰飛煙滅,而且她懷疑人類靈魂的存在,這就是盲點之所在。如果說「死亡」就是「生命」的絕對終點,那就斷絕了未來生命的出路與希望,你如何要求人們用正能量的方式,來面對死亡呢?這不是很矛盾嗎?
瓊瑤對於「生死」的認知與理解,還是不脫世俗窠臼,只從生死流轉的表層現象來理解,而不知、也不想探究生命更深層的道理。她所引述的「幾億個王子在衝刺著追求一個公主」的常識比喻,不過是國中小生理衛生與健康教育課本上的知識,這只是生命現象之一端,而不是有情生命的起源與實相。生命的起源與實相,以及「生命」與「死亡」的來龍去脈,有更深層的哲理須進一步的探索,我在上周的專欄中列了十二篇文章供讀者參考,可以為大家解惑,在此不重述。
行文至此,我要引述星雲大師的生死達觀,來解說生死的奧祕。星雲大師不說傳統的「生、老、病、死」,而說「老、病、死、生」,大家會好奇這有何意涵?按照傳統說法,「生」是開始,「死」是結束,令人恐懼;而大師將「生」轉移到「死」之後,意即「死亡」並非結束,而是迎接與開展「下一期未來的生命」——亦即佛教所說的「往生」,具體顯示「生命的永續經營」,生命充滿未來無限的機緣與希望,意涵非常深刻與深遠。
星雲大師說:「從佛教觀點來看,生命是不死的,他只是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存在而已。也就是說,雖然外在流轉的形體不同,但是生命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只是因為緣分的關係,到各種不同空間不同的示現罷了。」大師不說「六道輪迴」,這只是凡夫流轉的世界,而說「十法界流轉」,可以超凡入聖。
大師說:「面對死亡,我們應該要看得很平淡。再說,有的老人,覺得自己本身的『機械』老朽了,必須要更新,而希望死亡。就像衣服舊了,當然要換新的;房子壞了,當然要重建,人的死亡就如同換衣服,就如同重建房屋,這是不值得什麼大驚小怪的。」
大師說:「人之所以畏懼死亡,就是他不知道死亡以後要到哪裡去;因為沒有目標,所以感到畏懼。假如你知道人死亡了以後,還會再來人間,就不怕了。像我,一再認為我還會再來做和尚,甚至,我也曾經勸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說:『來生,你還是去做主教,我也再來做和尚。』因為我們有這樣的目標,就不覺得死亡有什麼可怕。單國璽樞機主教在癌症末期時,還做了一趟『生命告別之旅』,真正表現了一種樂觀的態度。」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星雲大師和單國璽主教都是已經將死亡轉化為修道的契機,值得我們讚歎與學習。
大師說:「死亡不可怕,只是死亡的那一個剎那、那一個時刻,死法是值得計較的。」這句話至關重要,「死亡」本身並不可怕,而是將來會「怎麼死」的「死法」,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核心重點。下周再繼續為大家解惑。(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