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可貴的,但是生命只在呼吸間,我們怎麼能不好好的把握生命呢?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12.處中得道,道可得矣
佛陀的弟子二十億耳,未出家前是一位琴師,很喜愛彈琴。後來出家學道,雖勇猛精進,卻不能見道,因而生起退心。佛陀知道了就問他:「琴弦太緊、太鬆,後果如何?」二十億耳說:「弦太鬆,則彈不出聲;弦太緊,則容易斷。」佛陀說,修行也如彈琴,不可太鬆,也不可太緊,所謂「中道」而已。
佛陀指導弟子「中道」修行管理法,不可太過偏頗、執著,才容易見道。就像眼睛以「睡眠」為飲食,適當的睡眠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但是過度的睡眠,則是浪費生命。
13.展轉獲勝,精進行道
《涅槃經》說:「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三世諸佛,皆於人道成佛;因為人間做人「苦樂參半」,所以最好修行。
佛經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像有的人遇到困難,總是會有貴人及時相助,那是因為他曾經結緣的原故,因此今日結緣,就是為來日患難與共的準備。而平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人說好話,也可以與人培養未來的因緣;給人一點方便,也可以結下不可思議的善緣;給別人尊重,心存歡喜,更能種下日後美好的因緣……這些可以說都是「廣結善緣」的管理。
14.生即有滅,切莫放逸
佛陀問弟子:「人命在幾間?」弟子甲說:「數日間。」弟子乙說:「早晚間。」弟子丙說:「飯食間。」弟子丁說:「呼吸間。」佛陀讚美弟子丁:「你是真正知道生命可貴、無常迅速的人。」
生命是可貴的,但是生命只在呼吸間,我們怎麼能不好好的把握生命呢?
所以佛陀教導弟子,懂得利用時間修行辦道者,才是懂得生命意義的人。那麼處在繁忙社會的我們,也要學習「利用零碎時間」來管理我們的人生。如:學生可以在搭車的時候,背誦單字、打腹稿;家庭主婦可以利用做家事時,計畫如何開源節流,或是念誦佛號;政治人物可利用處理公務的空檔,檢討處事的得失。看似短短的幾分鐘,無形中積累起來,對於功課、事業、前途,還是有一些影響的。
三、「佛遺教經」的管理法
1.以戒為師,如闇遇明
佛陀即將入涅槃時,眾弟子憂愁滿面,想到從此以後再也見不到佛陀了,不禁悲從中來。但佛陀教誡弟子,你們應當「以戒為師」。
佛教講「依法不依人」,以制度、立法、規章為依循的準則,甚至比人師更標準;就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也都是「法治重於人治」。
佛教鼓勵皈依三寶的信徒,應當受持五戒,修諸善法;但也不是只有佛教徒才要持戒,其實人人都應受持。你看被關在牢獄的人,都是因為沒有守持五戒;如果人人都能持戒,那麼生活在世間就能身心自在。
所以說,「受戒」也是一種自心的管理學,持戒的人,必為守法之人。一個人違犯國法,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樣的,你違犯了戒律,也會受到因果律的報應。
2.節身時食,清淨自活
俗話說「吃飯七分飽」,意思是不貪求、不過飽。唐朝孫思邈說:「蓋飽則傷肺,飢則傷氣,鹹則傷筋,酸則傷骨。」吃太多、太少、太鹹、太甜都容易生病,因此酸甜苦辣、飲食的調配,要能五味均衡、適時適量,才是健康之道。
另外,過八正道的生活,如「正命」,就是佛陀指導佛弟子們,應行正當的經濟生活和謀生方式,遠離一切歪邪的經濟生活;因為大部分的罪惡,都是從不正當的生活而來,如開設賭場、酒家、屠宰場等等。
所以「八正道」的管理,說明當我們按照八條正當的人生道路行走,那麼人生一定充滿光明,家庭必定和睦,社會也會和諧。
3.結好貴人,皆不應作
世間上,有一種人看到有權有勢的人,就會曲意奉承、逢迎拍馬,說一些違心之論,做一些不當的行為,以求好處。這種攀附權貴、阿諛諂媚的行為,自貶身價,會讓人看輕。
另外有一種人,做人圓滑,做事投機,善於見風轉舵;如此左右逢源的人,稱為「牆上草」。做事沒有原則,做人沒有是非,給人沒有安全感,不容易讓人信任、重用。
所以「做人」的管理裡,佛陀教導我們為人處事要能正派,不能因小利而趨炎附勢,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必自輕而後人輕之」。
4.知量知足,不應積聚
佛世時,波斯匿王因為過度肥胖,造成身體很大的負擔,於是佛陀就教導他,每餐飲食前誦念:「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意思是說,我們應當自我提醒,飲食要知節量,不可過度飲食,造成身體的負擔,才能保持輕安,健康長壽。
飲食管理好,人就不容易出毛病。所謂「病從口入」,人類維持生命,靠飲食來滋養色身;但飲食不當,易出毛病,時間久了,就會引發為慢性疾病,嚴重者會喪失性命。在佛門,過堂吃飯時,要「食存五觀」,也就是提醒吃飯的人,不應貪著口味美好,不應揀擇食物好壞、粗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