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月
網路上說,爬海拔一一二○公尺的台北盆地最高峰七星山,有四條路線,新手要由小油坑登山口上山。
我拄著第一次使用的登山杖,一步一步往上爬。同行的六人都是「三聲無奈的長者」,走走停停,拍照休息,你等我,我等你,走出老人隊的規律,兩個小時後終於「攻頂」。
途中遇到平坦又剛好前後無人的箭竹小徑,練了兩回「站樁」。被稀疏的陽光、有青苔的地、散發淡淡硫磺味的微溼大氣,純淨環抱著, 頓時神清氣爽。儀式不可缺,標高很重要。大夥兒自然地排隊,或抱或摸和寫著一一二○公尺的大木柱拍照。
箭竹、芒草、硫磺氣、藍天,一路陪伴這約兩公里的路程,若是在家附近的巷弄街道,騎著單車咻咻咻!就過去了,然而大自然的變化,在爬山的慢步中,足以細細品味。風涼涼的、小徑無語萬籟近寂,芒花已老卻也群群起舞,站在覽勝處,依次望向遠處的大屯山、小觀音山、竹子山,最後望著海邊的金山。沒有山而叫金山,應該是人文而非自然,有它的故事吧。
下山的奇遇,在十分鐘的強風中。
怎麼也沒想到,就轉個彎而已,強風陣陣,是不是地震了?感覺整座山都在動。靠山壁蹲低身子是本能,偏偏那隊友中體型最大的,驚叫不停,真害怕自己就要被吹落山谷。幸好只有十分鐘,這十分鐘我們也只走完一百公尺左右的強風口。
峰迴路轉,強風口之後,映入眼簾的是我們所在的七星山與對面竹篙山之間,只有大自然才有能力彩繪出的黃綠大小山丘,有七星公園、夢幻湖、冷水坑……也有我曾躺坐而自以為是最高山頂的擎天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滿足一下虛榮,坐在山壁邊「一覽眾山小」,任由山霧洗滌、山風吹撫。
面對這瞬間轉化的強風襲擊和暖風吹撫,心中出現常有的思維:人們「追求安逸、遠離自然」;漸漸「失衡焦慮」渴望「重回懷抱」;只好「謙卑自處」祈求「平衡進化」。
眼光緩緩移向遠處,想找家的方位,要和客廳的那只窗口對望,唯天色已朦朧,又視力本有其極限,明知不可能,以心連結吧。家在哪兒?
歸去,感謝都市叢林中水泥房舍常年的照護,感謝七星山上大自然數小時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