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佛‧梅西昂,出生於一九○八年法國的阿維儂,父親是文學學者,母親是詩人。在父母的鼓勵和熏陶之下,他很小就立下志願,最終成為二十世紀舉足輕重的音樂家。他的音樂創作對年輕一代的作曲家造成很大的影響,對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梅西昂七歲開始作曲,十一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包括對位與賦格創作法,同時進修即興演奏及管風琴演奏。在學院期間,成績表現相當優異,獲獎無數。畢業後開始擔任聖三一大教堂的首席管風琴師,之後在巴黎音樂師範學院和聖樂學校任教。
二次世界大戰之間,他創作了《最後時刻的四重奏》,這部作品以當時有限的樂器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和單簧管演奏。
大戰結束之後,他在母校巴黎音樂學院擔任和聲教授,並出版理論著作《我的音樂語言技術》,清晰而充分地表達了他的音樂思想。
在梅西昂的音樂創作之中,節奏與音色被畫成相等地位。他注重節奏如同音色,自稱為「作曲家與節奏學家」。
他對古希臘和印度節奏有濃厚的興趣及深入的研究,並將這些繁複的節奏融入他的音樂創作中,並將音樂與顏色相結合,認為二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主張聲音是聽覺上的色彩。
在創作生涯當中,他的風格和體裁多樣化,由一開始的巴洛克風格、新浪漫主義、仿印象派方式直到後期的創新手法,經常為廣大觀眾帶來驚喜。他經歷了單一調性、多調性、無調性和序列主義,將這些手法相互結合,形成了他個人特有的和聲體系,也成功塑造他獨具一格的創作。
介於一九五○至六○年代,梅西昂醉心於將鳥鳴做為他的主要創作素材。他積極將各種鳥鳴收錄,巧妙地引用於當時期的創作中。這一期間,主要作品包括〈鳥鳴錄〉、〈異國鳥〉、〈百鳥甦醒〉等,顯示出他對鳥鳴的研究結果。
一九九二年,梅西昂在法國巴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