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想醫療創始人兼董事長 陳寬 學霸休學逐夢AI醫療 文/記者錢沛杉、張翊飛 |2025.01.05 語音朗讀 48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推想科技的肺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界面。圖/受訪者提供陳寬與他的導師。圖/受訪者提供推想科技工作人員為醫院安裝肺炎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圖/受訪者提供推想「AI智慧影像示範門診」的展台前,不斷有前來諮詢的民眾。圖/新華社推想「AI智慧影像示範門診」亮相二○二三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圖/新華社陳寬帶領推想醫療參加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圖/推想醫療提供 文/記者錢沛杉、張翊飛 走進新落成不久的北京市朝陽醫院常營院區影像科,寬敞明亮的公共空間映入眼簾,排隊等候「拍片」的來訪者大多圍繞在處室門口,不時看看手錶或向處室內張望。醫生的工作間在另一側的角落裡。推開門,年輕的值班醫生正在桌前「閱片」︱︱面前有兩台顯示器,一台橫向放置,內置了AI影像診斷結果;另一台縱向放置,界面是來訪者的肺部電子影像。「影像科一天要接待上千位患者,人工寫一份報告最快也要五到十分鐘,現在有了AI輔助閱片,膠片自動排版、結構化報告一鍵生成,幾十秒就可以完成,大大節省了時間。」值班醫生告訴記者,這套AI影像診斷系統可以快速篩查病變,並給出診斷建議,醫生只須在AI診斷基礎上稍作檢查調整,即可完成診斷報告。這套AI影像診斷系統是二○一六年成立的推想醫療「一橫一縱」立體化產品線中的一部分。從肺部AI產品起家,八年間,推想醫療已構建了多個平台,能提供「篩、診、治、管、研」醫療全流程智慧解決方案。懸壺濟世的情懷推想醫療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陳寬,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攻讀金融學與經濟學雙博士學位,二十六歲博士休學,二十七歲「一人一貓」回國創業,投身AI醫療大潮,至今,已近十個年頭。走進距離醫院約十公里、位於北京東四環附近的推想醫療總部,記者見到了這位年輕的AI弄潮兒。今年三十六歲的陳寬一九八八年生於深圳,十五歲赴海外留學,十八歲考上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本科畢業後,留校繼續攻讀金融學和經濟學雙博士學位,在外人看來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不過,陳寬並沒有繼續在學術領域深造,他在上學時,很早就有了做技術應用的想法:「上大學剛接觸到AI時,主要是將AI與經濟金融結合,做量化分析,後來我和幾個同學在想,除了經濟領域,AI算法是否還能在其他領域發揮更大的價值。」大二開始,陳寬和他的夥伴開始透過實習、參與小型創業項目,將AI應用在社交媒體、新聞網站、股票分析等領域。不僅是在海外,上學時,陳寬只要有時間就會跑回大陸開展調研,了解大陸的市場需求。二○一三年,陳寬在深圳的一次行業會議上,向與會嘉賓介紹了自己用AI做人臉識別的產品。會後,一位陌生的醫生找到陳寬,說「你用AI做人臉識別很有前景,但是如果能應用到醫學領域會更有意義。」陌生醫生的一席話讓陳寬想起了自己做了一輩子村醫的舅公:「我們家傳承了很多代村醫和鄉醫的傳統。」陳寬回憶道,「像我舅公,今年已經九十多歲了,依然在鄉下幫患者看病。我們勸他搬到城裡養老,他不願意,因為村裡有很多他照顧了一輩子的患者,如果他離開,村民就沒人照顧了。」這種根植於血液中懸壺濟世的醫者情懷,讓陳寬隨即開始思考將AI應用於醫療領域的可能性。用技術創造價值任何一項技術只有能解決行業痛點,長期價值才會存在。「無論國內國外,醫療行業都存在嚴重產能不足的情況。醫療資源需求大,但優質資源稀缺、分配不均,特別是在基層,很多患者得不到好的治療。」陳寬說。他認為,AI的技術特點與醫療行業的需求高度匹配。不同於互聯網解決的是如何分配過剩產能的問題,人工智能的巨大價值是能在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技術複製,讓資源均質化。「我們成立推想醫療,就是想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釋放過去稀缺的、鎖在大醫院裡的優質醫療資源,把最好的醫療服務能力帶到老百姓家門口,用技術為社會、為民生創造價值。」陳寬說。二○一四年底,陳寬放棄學業,休學回國創業。「當時的心理反差還是挺大的」,陳寬說,「回國的前一天,我和同門還在風風光光地為導師慶祝獲得諾貝爾獎,第二天我就要把這一切都扔掉,從零開始了。」扎根醫院共創產品產品來自真實的工作反饋即便已過去快十年,陳寬對創業早期的日子仍記憶猶新。「創業真正難的時候,不是公司發展起來,事情太多忙不過來的時候,而是在創業早期無所事事的時候。」陳寬說。「起初,我們進醫院時拿著一個可以識別數字、識別人臉的AI程序給醫生看,問能不能在這裡做點什麼。」說到這裡,陳寬略顯羞澀,「當時只有一個用AI來改善醫療服務的想法,但具體做什麼、怎麼做還不明確。」二○一五年,人工智能尚未進入產業化階段,技術可行性、產品可靠性都未可知。「我們給一些醫院講AI醫療,他們像是在聽天書一樣,有的客戶罵得很難聽,以為我們是來騙錢、騙數據的。」陳寬回憶道。空有概念、沒有產品,對前沿技術的高理解成本一度將陳寬和尚在襁褓之中的推想醫療一起攔在了醫院大門之外。沾滿火鍋味的日子走訪了近四十家醫院無果之後,陳寬和他的創業夥伴找到了四川省人民醫院,「當時醫院基於打造特色診室的需求,允許我們在小範圍內做一些嘗試。」推想醫療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王少康說。「我們每天坐在影像科醫生旁邊,聽醫生聊什麼話題、怎麼看病、怎麼吐槽供應商……」陳寬告訴記者,醫學影像科是醫院的基礎核心科室,相當於整個疾病診療的「入口診室」。「我們在醫院對面居民樓租了一間很便宜的小房子,窗口正對著樓下火鍋店的煙囪,噴到我們衣服上,每天去醫院聞起來都是火鍋味的。」陳寬笑稱。正是這段「火鍋味」的日子奠定了推想醫療未來的產品設計邏輯與工作模式。在沉浸式生活體驗中,陳寬團隊與醫生共創推出了初代肺結節AI篩查產品。「肺結節是影像科醫生每天看得最多的病症,寫成百上千份診斷報告對醫生來說耗費時力,初代產品就是想通過AI來優化這個診斷和出報告的過程。」陳寬說。不同於其他垂直領域,醫療場景突發事件多、時效要求高,對產品穩定性有較高需求。AI醫療產品的設計邏輯,首先是不能出現漏診,其次才是對準確度的要求。智慧醫療一體化初代篩查產品效果並不盡如人意。「能發現肺結節,但發現得太多了,存在許多『假陽性』。」陳寬說,受限於數據量樣本少,許多醫生反映「用了還不如不用」。應對新挑戰,還是老辦法。陳寬和他的夥伴堅持不懈,靠真誠打動科室醫生,推產品、問反饋、攢數據、迭模型……就這樣讓創業團隊的第一款肺部醫學影像產品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二○一六年,推想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如今,不僅是醫學影像解決方案,推想醫療以「一橫一縱」戰略打造了立體化產品線,橫向全面覆蓋癌症、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及創傷等多個疾病領域;縱向沿著患者診療流程,涵蓋疾病篩查和診斷、疾病干預和治療、患者健康管理及醫學研究,能夠為政府、醫療機構、醫生、患者提供智慧醫療一體化服務。陳寬說,這種扎根醫院,與醫生共創產品的工作模式貫穿了推想醫療發展始終。「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推想醫療的每一款產品都不是我們在辦公室拍腦袋想出來的,都來源於一線醫生最真實的工作反饋。」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穩健醫療集團創辦人 李建全 永不放棄的馬拉松人生 下一篇文章 演員 周冬雨 真心付出終會有回報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6【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7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8【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