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了因應《全民動員法》,衛福部半年前著手執行「建構敏捷韌性醫療照護體系計畫」(韌性醫療),計畫內容首度曝光,重點在於如何因應戰爭醫療需求,相關指引草案即將於農曆年後出爐,除了新設醫院必須建置地下醫院,醫療人員需再教育,練習在替代性醫療場所執行手術,未來相關指引,不排除納入醫院評鑑。
草案指出,新蓋醫院需設置地下醫院,以躲避炸彈砲火。戰時近九千家社區藥局恐被徵召,由藥師協助傷者縫合傷口。「心肺復甦術」(CPR)還不夠,全民需學會如何以止血帶包紮傷口,避免失血過多。
草案中也鼓勵外科醫療人員提升院外執行手術的能力,其他非外科人員,強化「外傷」處理能力,以及如何在醫院外進行輸血時,同步確保血液品質。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相關草案均送交立院,盼望預算順利通過,今年將陸續公布指引,並在各大醫院試行,確保指引順利運作。
「韌性醫療」計畫研擬納入社區力量,一旦爆發戰爭,全台八千八百多家社區藥局也將被徵召。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最近已成立相關工作小組,最快於農曆年後,推廣訓練課程,希望國內三萬多名藥師均能學會如何處理外傷、簡易注射藥劑。
黃金舜表示,藥師公會著手加入韌性醫療,為因應戰爭醫療需求,如控制血糖、血壓等三高藥物,紗布、生理食鹽水、消炎止痛、抗生素等列入藥局必備藥品項目,另將與衛福部討論「戰備藥品」清單。
為提升全民醫療能力,韌性醫療計畫將加強國人自行處理外傷的能力,除了簡單的心肺復甦術訓練,另包括受傷時如何正確使用止血帶,妥善處理外傷,順利止血,避免失溫,減少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