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博士荒的原因之一,是取得學位時間長,像台大博士平均修業七年,有些系還會要求發表期刊論文才能畢業。台大教務處研擬博士班標竿計畫,請各系所告知博士生每一年應完成工作的里程碑,盼能藉此給師生督促、提醒的作用,以縮短修業年限。
台大教務處最近在研擬博士班標竿計畫,訂定合理的修業年限,形成正向循環。教務處請各學院一一四學年度起每年執行進度評估,「讓學生知道什麼時間,應該完成什麼事情」。
博士班標竿計畫中還有一個「建議」方案,「善用學士榮譽學程,建立快捷軌道 」。目標是縮短博士生修課時間,部分博士班課程,可提前到碩士班、大學部學士榮譽學程修讀。
台大教務處說明,請各系所訂定博士班修業時程表,告知學生每一年應該完成的工作。例如,前兩年要修完課程、通過資格考,第三年要繳交研究計畫書等等,訂出時間表,完成學業獲得博士學位的長度也就出來了。會給各學院、學系彈性,不會要求一體適用的時間表。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鄭守夏表示,他個人認為訂一個「指引」蠻好的,讓老師可以據此跟學生溝通,當然多快可以通過資格考、如期完成論文,仍以學生表現為準。
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吳宗霖則說,就他的理解,目前教務處推動的博士班標竿計畫,只有訂定預期修業時間與進度這部分會在各院施行,其他部分是教務處「柔性」鼓勵及建議各院可以考慮的作法。
不過,吳宗霖也表示,因為博士研究通常是在探索及創新技術,其進展是否順利有時會因為研究主題、同學投入時間,及指導教授要求等而有所差異,因此訂定此預期修業時間只是一個參考。
解決博士荒,有台大教授建議推動跨國博士雙學位,以增加未來的就業機會。不過也有學者直言,雙博士比不上紮實各花三至五年拿一個博士學位的真正雙博士,博士班學生本來就有足夠的時間及空間去做跨域的探索跟研究,不需要執著於形式上的雙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