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理事長)
你看過電影《浪費食物的故事》嗎?全球有3分之1的糧食被浪費,從生產、加工、銷售到丟棄,每年高達13億噸,造成上兆美元的損失,更帶來溫室氣體排放44億噸環境汙染的劇烈衝擊。而台灣農產蔬果被耗損浪費的估計高逾4成!怎麼辦?
「綠色ESG蔬果行銷」是台灣農產浪費所引發的大學社會責任(USR)行動,台大、台科大、台師大、聯合、宜蘭、東海、輔仁、淡江、真理、耕莘等大學共用「善益農場」品牌,經由食用觀念的轉換和數位科技的運用,發現在地農產蔬果產銷季節的脈動,進而運用動態結構中的合作槓桿,善用虛實並用的感動行銷,提升農產蔬果的食用比例,又達到環境減碳的目的。
食物浪費和碳排知多少?根據Nature Food 2021年研究,全球19%的碳排來自生產動物性食物,每年近98億噸二氧化碳,較植物性食材普遍高20倍之多;然而,18歲以上成人每日攝取「3蔬2果」的比率卻只有13.8%(男性10.5%,女性17%),導致營養不均衡。「綠色ESG蔬果行銷」傳播「挑當季、多蔬果;少加工、選在地;吃適量、選多樣」的低碳飲食原則,喚醒大學師生增加當季、在地的蔬果攝取,以減少碳排放量,增進健康也環保。
大學夥伴們運用ESG於農產蔬果產銷的重點在於,效法大自然資源的循環思惟,建立資源可回復、可再生的產業系統,摒棄過去「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線性經濟模式,轉換為「製造–使用–循環」的循環經濟模式,透過重新認知的思惟和重整產銷的模式,從源頭避免汙染、過程增加消費、終端降低耗損,三向並進,使用更少的天然或非天然資源,來創造人類社會和地球環境更多的生機及農產蔬果更大的價值。
《維摩經》的「無盡燈」法門說,點燃自己的一盞油燈,固然照明度很小,但如果能激發眾人的力量,燈燈相傳、手手相續,終會使大家一起獲得更亮、更多、更大的光明。大學夥伴們善用跨校的食品科技、校友平台與社群網路等虛實整合通路,一燈一火地點亮了台灣蔬果的無盡燈。
糧食短缺是當前全球的氣候變遷掀起的風暴之一。改變人們對食物的觀念、飲食的習慣和採買的方式是立即有效的方法。首先,各個大學參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食物被浪費用的報告,找出台灣也被嚴重浪費的重點農產蔬果,畫出它生產的糧食地圖,而後在蔬果種植下地的那一天起,就開始進行網路、社群等接單行銷,每天跟農場直接連線,定時上傳植物澆水、施肥、除草的重要歷程,讓訂購的民眾了解蔬果成長狀況,並熱情等待它成熟上桌時的喜悅。
物品的可貴在於發現它的價值,而非計較成本和價格。經濟學家米勒說:「價值是對事物的重要性和差異性的感知。」大學生們直接下到田園,跟小農對話,把他們最被感動的片段做成影音、寫成文字,引發消費大眾的共鳴。
具體的做法一是經由網路、數位、通訊等科技的運用,增加預訂採購的數量;一是導入食品醃製加工等科技,延長蔬果的生命周期,增加附加價值。兩者經由產銷資訊的密切對接,如此整體提高了食物40%的利用率和50%的附加價值。
將心比心能將個人的行動累積起來,發揮大眾的乘數效應。聯合國擘畫的農糧世界是適足、豐饒、均衡的,正如kickstarter創辦人Strickler歸納的「便當原則」(Bentoism),在時間軸上考量現在、未來;在利益軸上考量我、我們;以之相互構成方便、健康又均衡的農糧營運矩陣。
櫻花漾蘿蔔、善益農場咖啡和鹿谷鹿光米,是跨大學產學互補所開發出的代表性產品。印度諺語說,「我們是向下一代預借環境的生存權。」大學師生挑起低碳飲食的行動,值得鼓掌;教育部、原民會和客委會大力支持,也應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