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學校有笑聲
貧困學校孩童也有「玩」的權利,玩偶能幫助他們表達自己。
圖/取自IG@lhospitaldepeluches
二手玩偶伴病童
玩具送往當地醫院,病童獲得玩偶重展笑顏。
圖/取自IG@lhospitaldepeluches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當孩子長大後,每個母親都會遇到的問題:以前玩具怎麼辦?委內瑞拉一位女老師格露克(Lilian Gluck)也有相同困擾,她決定成立「絨毛玩具修復醫院(Hospital de los Peluches)」,把二手絨毛玩具縫製、梳理等方式重生,分送給首都卡拉卡斯的病童、貧困地區學子,也送到老人之家,讓任何「需要一點關愛」的人都能獲得歡喜與愛。7年來,他們已經送出約7萬個玩具。
2017年格露克的女兒準備離家求學,面對孩子小時候的玩具,她煩惱到底要怎麼處理,靈機一動,她決定將玩具清洗、修理並捐贈給當地醫院兒科,沒想到引起熱烈回響。
因此格露克就在自家開設「修復醫院」,這間醫院至今約有60位「醫師」,專門為玩具進行各種「治療」,缺了眼睛就縫補上一顆、頭髮亂了就幫忙梳理乾淨,服裝破損了就換一件新衣服。
這裡的「醫師」們有男有女、來自各行各業,有的是圖書館員、牙醫、工程師等,最年長有90歲的奶奶。72歲的海伯(Silvia Heiber)笑說:「其實我們也是在接受治療,一種互相支持的治療。」
貧窮非阻礙 「玩」是權利
做為一個非營利組織,除了玩具也收集各種教具、書本、文具、衣物、食物等,這對經歷多年經濟危機的委內瑞拉而言,完全是救命傘。今年2月,聯合國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有近82%的委內瑞拉國民生活在貧窮線下,高達53%處於極度貧窮,無法獲得基本的食物。
委國兒科醫生羅德里格斯(Maria Jose Rodriguez)也是醫院義工,她說:「很顯然,你無法透過玩偶讓孩子擺脫營養不良,但『玩』是基本需求,孩子們有這項權利。」
委內瑞拉貧民窟佩塔雷的一所小學裡,孩童收到一袋禮物,包含絨毛玩偶、蠟筆和一些糖果,對於玩偶是新還是舊,孩子們完全不在意,但眼中閃耀著光芒。校長莫雷諾(Mariligia Moreno)認為,贈送玩具給貧困孩子別具意義,也能幫助他們,「許多孩子的父母親不在身邊,毛絨玩具無法彌補這一點,但能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照顧玩具,給予他們無法從大人身上獲得的愛」。
此外,格露克也會發揮教學專長,帶著孩子們學習、上課。
至於每個修復的玩具,都會附上一張卡片,鼓勵新主人接受再利用的價值,「你好,我是你的新朋友,請愛我、照顧我,我也會同樣對待你。等你長大了,把我交給另一個人,他也會像你一樣愛我,和我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