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納須彌 佛館展雲岡石窟藝術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 |2024.12.24
503觀看次
字級
「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藝術特展」,二十一日於佛館本館大堂開幕,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第一排左七)、佛館館長如常法師(第一排左六)、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第一排右六)、銘傳大學講座教授洪孟啟(第一排左五)等三百五十人出席。 圖/人間社記者蔡忠宏
在佛館展出的雲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是透過3D打印生成,栩栩如生,讓大家彷彿身臨其境,一覽五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經典之作。圖/人間社記者李生鳳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藝術特展」由中華文物交流協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雲岡研究院、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雲岡石窟規模宏大,二○一一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此次展出透過3D打印栩栩如生的石窟,讓大家彷彿身歷其境,一覽五世紀中國佛教藝術巔峰時期的經典之作。二十一日於佛館本館大堂開幕,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高雄辦事分處主任盧娟,和雲岡研究院對台文化交流顧問李陽、李霞,綜合部副部長李鑫等三百五十人出席,並由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導覽。

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副會長羅文利透過影片致詞表示,雲岡石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是世界文化遺產,文明交流互鑑的建築,承載千年歷史的沉澱。此次以「芥子納須彌」為主題,將雲岡石窟的精華濃縮於佛光山的殿堂之中,深入回顧輝煌磅礴的雲岡石窟藝術,也生動展示對千年石窟保護的文化傳承。

世界文化遺產 智慧結晶

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表示,雲岡石窟開鑿於四六○年,當時為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文成帝以「和平」作為年號,應該也是寄予著美好的心願。主持開鑿者為高僧曇曜,他同時翻譯佛經《雜寶藏經》、《付法藏因緣傳》,而雲岡石窟的內容也和曇曜翻譯的佛經有著聯繫,以精湛的雕刻技藝,吸引無數人探索。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二○一一年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應邀出席「雲岡建窟一千六百年慶典活動」,並題字「雲岡石窟.人類心寶」,盛讚雲岡石窟在美術、雕塑、考古上所占的份量。

銘傳大學講座教授洪孟啟認為,雲岡石窟的藝術成就,就是包容集大成,全景是羅馬式,柱頭是希臘式。融和了印度、希臘、羅馬、波斯的文化,也可以看到北魏孝文帝漢化後的影響。

杭侃與如常法師並分別代表雲岡研究院、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簽署合作交流備忘錄,雙方將在文化、文物領域和人才方面展開進一步合作交流。

揉合諸多藝術 經典永存

慈容法師、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杭侃、如常法師、洪孟啟、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台北辦事處主任何婕、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佛光山榮譽功德主劉招明為展覽揭幕。

展覽分四大單元「真容巨壯」、「窮諸巧麗」、「法相綿延」、「保護傳承」,將雲岡石窟分為早中晚三期,從早期文成帝時開鑿曇曜五窟,造像雄渾大器;中期為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富麗堂皇;晚期為式樣最繁雜的階段,精緻繁縟。在保護傳承上,除以科技投入病害分析和保護材料研製外,並透過數字技術,讓雲岡石窟經典永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