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藝術特展」,二十一日於佛館本館大堂開幕,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第一排左七)、佛館館長如常法師(第一排左六)、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第一排右六)、銘傳大學講座教授洪孟啟(第一排左五)等三百五十人出席。
圖/人間社記者蔡忠宏
在佛館展出的雲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是透過3D打印生成,栩栩如生,讓大家彷彿身臨其境,一覽五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經典之作。圖/人間社記者李生鳳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藝術特展」由中華文物交流協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雲岡研究院、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雲岡石窟規模宏大,二○一一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此次展出透過3D打印栩栩如生的石窟,讓大家彷彿身歷其境,一覽五世紀中國佛教藝術巔峰時期的經典之作。二十一日於佛館本館大堂開幕,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高雄辦事分處主任盧娟,和雲岡研究院對台文化交流顧問李陽、李霞,綜合部副部長李鑫等三百五十人出席,並由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導覽。
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副會長羅文利透過影片致詞表示,雲岡石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是世界文化遺產,文明交流互鑑的建築,承載千年歷史的沉澱。此次以「芥子納須彌」為主題,將雲岡石窟的精華濃縮於佛光山的殿堂之中,深入回顧輝煌磅礴的雲岡石窟藝術,也生動展示對千年石窟保護的文化傳承。
世界文化遺產 智慧結晶
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表示,雲岡石窟開鑿於四六○年,當時為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文成帝以「和平」作為年號,應該也是寄予著美好的心願。主持開鑿者為高僧曇曜,他同時翻譯佛經《雜寶藏經》、《付法藏因緣傳》,而雲岡石窟的內容也和曇曜翻譯的佛經有著聯繫,以精湛的雕刻技藝,吸引無數人探索。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二○一一年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應邀出席「雲岡建窟一千六百年慶典活動」,並題字「雲岡石窟.人類心寶」,盛讚雲岡石窟在美術、雕塑、考古上所占的份量。
銘傳大學講座教授洪孟啟認為,雲岡石窟的藝術成就,就是包容集大成,全景是羅馬式,柱頭是希臘式。融和了印度、希臘、羅馬、波斯的文化,也可以看到北魏孝文帝漢化後的影響。
杭侃與如常法師並分別代表雲岡研究院、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簽署合作交流備忘錄,雙方將在文化、文物領域和人才方面展開進一步合作交流。
揉合諸多藝術 經典永存
慈容法師、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杭侃、如常法師、洪孟啟、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台北辦事處主任何婕、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佛光山榮譽功德主劉招明為展覽揭幕。
展覽分四大單元「真容巨壯」、「窮諸巧麗」、「法相綿延」、「保護傳承」,將雲岡石窟分為早中晚三期,從早期文成帝時開鑿曇曜五窟,造像雄渾大器;中期為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富麗堂皇;晚期為式樣最繁雜的階段,精緻繁縟。在保護傳承上,除以科技投入病害分析和保護材料研製外,並透過數字技術,讓雲岡石窟經典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