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親職效能諮詢課程等,ADHD患童家長學習教養技巧訓練。圖/草屯療養院提供
【本報台北訊】一項由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林峻吉、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邱弘毅等人的研究,得出兒童時期曾被診斷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青春期受到霸凌的風險是無ADHD青少年的1.52倍,其中有34.7%遭受過網路霸凌,也代表患有此症的數位原生世代即便躲進網路,仍有一定機率要承受異樣眼光。
研究納入1萬5240名就讀國高中職的學生,其中4.36%患有ADHD,而當兒童時期曾被診斷為ADHD後,在青春期受到霸凌的風險是64.47%,是無ADHD青少年的1.52倍,進一步細分霸凌形式,45.8%曾受肢體霸凌,是無ADHD青少年的1.42倍,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李宏鎰說,家長須了解ADHD孩子的特質,及潛在的壓力來源,包括人際關係、學業等,改變對孩子的教養方法。
2023年10月衛福部統計,我國ADHD盛行率為9.02%,但卻只有1.62%的人接受醫療的診斷、僅1%的人接受完整的治療,顯示ADHD在我國仍處於低診斷以及治療不足的狀況。
有民眾在公共政策倡議平台提出,應將ADHD納入身心障礙類別,以確保患者可獲得與其他身障者相同的支持與保障,不過,衛福部社家署評估後並未採納。衛福部表示,原因是ADHD患者有一定比率個案會隨早期療育而改善,沒有長期遺存的障礙,與身障者定義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