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後漢隱帝乾祐三年五月,皇宮中多次出現怪事。像是狂風掀屋拔樹,吹得西南的門扇飛起,揚出十多步才落地,被震死的有六、七人,又或是平地積水深達一尺多。後漢隱帝於是召來司天監趙延乂,詢問祈求上天消災免禍的辦法。
趙延乂回答說:「臣下的業務在天文曆算方面,祭祀祈禱不是我所熟悉的。然而,統治天下的人想要消弭災異,最好的辦法就是修行德政。」趙延乂回家後,隱帝又派使者來問:「怎樣才算是修行德政?」趙延乂回答:「請讀《貞觀政要》並效法它。」
一千多年前,皇宮發生狂風大作拔樹摧屋、平地積水盈尺的怪事,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很難作出準確的推斷;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肯定屬於自然現象,與老天爺的懲罰無關。至於負責天文曆算的趙延乂,借此機勸諫皇帝,則是他智慧與忠誠的表現。他要隱帝讀《貞觀政要》,無疑是希望年輕的皇帝能夠以史為鑒,讓後漢江山得以延續的同時,也使老百姓過上相對太平的日子。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十分混亂的時期,戰爭頻仍,政權更迭十分頻繁。因此,對於司天監趙延乂來說,出於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老百姓的同情,必定希望隱帝劉承祐能夠如唐太宗那樣,察納雅言、從善如流,帶領國家走出前幾個朝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而老天恰恰也給了他這樣的機會。對於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古代封建帝王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可能是老天爺降下的徵兆,預示著什麼事將要發生了。這種時候,司天監說的話通常非常有分量。
機會來了,趙延乂也抓住了。可惜的是,隱帝並沒有聽進他的諫言。
唐人吳兢所寫的《貞觀政要》,將貞觀年間主要的治國方針及政策制訂過程,以君臣問答的形式予以分類編排,整本書的重點是,唐太宗怎樣用賢納諫以實現「貞觀之治」。如果隱帝能夠認真讀一讀,在用賢與納諫上努力向唐太宗看齊,那麼,後漢或許不會一兩年後就從歷史上消失,隱帝本人也可避免被臣下弒殺的命運。
可惜的是,隱帝這個只有二十來歲、不識政務的皇帝,老臣郭威離京戍邊前勸他「近君子、遠小人」,充分信任蘇逢吉、楊邠、史弘肇等先帝指定的顧命大臣,他一句也沒聽進去;趙延乂讓他好好讀一讀《貞觀政要》的建議,自然也被遠遠拋在了腦後。
如今,我們都看到後漢隱帝最終的下場是什麼:因為權欲薰心,他竟然誅殺了楊邠、史弘肇,引發朝廷內外大亂,也逼得郭威為自保而造反。後漢這個僅僅存在了四年、五代最為短命的王朝,其命運固然讓人感嘆,但掌管國家大政的皇帝,卻無視朝臣們的諫言,也不懂如何修德,或許才是最讓人感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