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春鄉
科技與網際網路的發展,不斷衝擊顛覆過往的價值觀。二十世紀五○年代,教養小孩,憑的是自身成長經驗「體罰與鼓勵並行」;八○年代的父母,尊重並且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我。」
假日幾個娃兒隨父母回到鄉下阿媽家,晨間圍著餐桌,望著準備好的早餐,一個說:「我不要吃這種麵包。」另一位說:「我不喜歡喝牛奶……」話才入耳,我心裡忙著評論:「欸~被送到餐桌來的每一塊麵包,是多麼不容易的旅程啊!不僅氣候要調和,還得多人勞務合作。」我更想著:「雖是童言童語,此時,不明白感謝人、事、物的道理,長大後怎麼辦呢? 」推想更進一層,思緒不受控制,飄向遠方,彷彿食不溫飽的孩童與難民就在眼前。
此刻,又一娃兒說:「我要豆漿。」望著桌上已溫好的牛奶,我試圖勸說:「先喝完桌上牛奶,再給你熱一點豆漿,好不好?」理所當然的,得不到「買單。」我臉部的線條不自主緊繃。瞬時,另一個念頭升起:「放鬆,深呼吸。吸~呼~吸~呼~……」
記起讀過的紀伯倫詩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意識到自己常以刻板知見,想去左右孩子當有的天真與任性,想要他們飛快地長成我們期望的樣子。其實孩子也應該如同成人般被尊重,我應該交出蠢動的掌控權,還給他們思想的自由,時時保持不對立的二元價值觀,多問孩子「為什麼?」「為什麼不喝牛奶,要豆漿?」讓他們抒發屬於他們年齡應有的坦誠。畢竟他們的未來,由他們自己去體會與創造,而成長之路需要時間,我不能心急地揠苗助長。
這樣一想,臉上的糾結鬆了,嘴角不禁微微上揚。一旁靜觀,將所有狀況盡收眼底的兒子,幽默一問:「佛會怎麼說?」
大哉問!佛也許會說:「世間一切都是生命的經歷。汝當知『繫緣修心、藉境練心、隨處養心』,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