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討論進入最後一天,期望達成全球首份遏制塑膠汙染協議的談判代表們,1日公開呼籲延長會議,並指控部分國家刻意阻撓。
法新社報導,近200個國家的談判代表正在南韓釜山進行談判,他們本應在經過2年討論後達成具里程碑意義的「全球塑膠公約」。
然而經歷1周的會議,各方仍未能解決「雄心壯志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國家和「志同道合集團」(Like-Minded Group)國家之間的強烈分歧。
「雄心壯志聯盟」希望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全球協議,限制塑膠生產並逐步汰除有害的化學物質;「志同道合」國家則希望將焦點放在廢棄物處理。
路透報導,這項分歧在會議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1日公布的修訂文件中明顯可見。這份草案可能會成為公約的基礎,但在一些最具爭議的議題上仍存在很多不同選項,包括是否限制塑膠生產、管理塑膠產品和有疑慮化學品(Chemicals of Concern),以及提供幫助開發中國家實施條約的融資。
德國代表恩格(Sebastian Unger)告訴法新社,他對於「談判進展停滯不前感到失望」。
他認為,「應該保留這份草案,以便在未來的會議中繼續談判、推動進展」。
環保團體鼓勵具有雄心的國家在進展停滯時展開投票,並表示不必要再召開另一輪談判。
但觀察家示警,發起投票可能會破壞一些原本支持達成強有力條約國家的合作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