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能夠「居安思危」是好事,但不要杞人憂天窮操心,而是要「未雨綢繆」
在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談到,面對生死大事,我們在平日就要培養正向宏觀的生命觀與死亡觀,及早做好面對死亡的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以健康且宏觀的生命態度坦然面對自己以及親朋好友的臨終與死亡,而且能夠進一步積極迎接未來的生命,也就是「發願往生佛國淨土」或是「乘願再來娑婆世界」。
因此,我們在面對死亡課題與生死大事時,能夠「居安思危」,預想在自己身上萬一發生「猝死」的可能,其實是件好事;但不要變成「杞人憂天」,光在那裡「窮操心」、「瞎操心」,而應該預做準備的修持功夫都沒做,那就太辜負大好生命了,豈不冤哉枉也?
既然已經有了「居安思危」的預想,接下來就應該要有「未雨綢繆」的準備功課與修持功夫,讓自己更有能力面對與因應各種死亡情境,同時也能夠協助親朋好友面對他們的臨終與死亡情境。
總而言之,大家不能光是「擔心、憂慮、恐懼」,卻沒有任何準備,而是要預先做好思想建設與心理準備,並且要不斷地精進修持,就不用害怕「意外」了。有關宏觀視野的生命觀與生死觀的思想建設與心理準備,我在上周的專欄文中,列舉了十二篇文章供大家參考,於此不再重述。然而有一些相關的重要觀念,可以幫助大家減輕乃至化解對於「猝死」的擔心、憂慮乃至恐懼,我為大家解說及釐清其義理如下:
「世間無常」的真正意涵
佛陀開示眾生「世間無常」的道理,是基於「緣起法」,亦即「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目的是要破除眾生的「常見」。簡言之,佛陀開示「無常觀」是為了破除眾生的「常見」,絕對不是說生命會「突如其來地、不明所以地」遭遇飛來橫禍。其實,所謂的「橫禍」也都有其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的,佛法強調「因緣果報」,是反對「無因論」的,所以大家千萬要如實地理解「世間無常」的真正意涵,而不要將「無常觀」誤解或曲解成「無因論」。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凡夫眾生因為無明煩惱,不明「因緣果報」的深意,並不真正相信因果,在造作種種惡業「因」的時候,往往不計後果嚴不嚴重,甚至於「一不作、二不休」,毫不擔心、恐懼惡果;一旦惡業「果」報來臨了,才知道大事不妙,卻是悔之晚矣。而菩薩行者因為深明「因緣果報」之理,所以在造因的時候,就戒慎恐懼,所以能夠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此即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應當學習菩薩「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努力廣結善緣,不斷造善因、善業,累積福德因緣,而非只是一味地擔心、恐懼一個莫須有、想像中的未來惡果,然後什麼功課也沒作,生命就這樣平白消耗掉了,那不是很冤枉嗎?
曾任駐美大使的胡適先生,他曾說過一句廣為流傳及引述的名言:「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與佛法所言的因果,理無二致。農夫因為勤於播種,才能豐衣足食,果農也要勤於種植,才有纍纍果實可以收穫,有播種才有收穫,這是必然的因果道理。古人想要金榜題名,進士及第,也得先要十年寒窗,不是嗎?希望有善果,就要努力種善因,希望免於惡果,也是要努力種善因。
我們希望將來能夠安詳善終,還要更進一步,如願往生佛國淨土或乘願再來行菩薩道,就要努力培植福德善因,廣結善緣,同時要深切懺悔過去世的惡業,以所作的善業福德回向十方法界眾生,如此必能感得諸佛菩薩的護念加持,以及護法龍天的庇佑,而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絕對不會有橫死、猝死的情形降臨在自己身上;而是能夠所作皆辦,預知時至, 臨命終時,正念現前,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句的正面理解
《阿彌陀經》中有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讓很多人讀了之後,就在擔心自己會不會「少善根福德因緣」,恐怕往生佛國有困難,這又落入了「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窮操心」困局。客觀而言,現代人往往是有福報,卻「為富不仁」,沒有將福報好好用在正途善業上,反而將福報用來造惡業,令人慨嘆!其實善惡就在於一念之間,我們努力將自己的一點福報用來造善業,就不用擔心「少善根福德因緣」,也不用擔心往生不了佛國淨土。祈願大家早備資糧,福慧增長,生死自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