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剛從學校畢業的凱薩琳‧華森(Julia Roberts飾)從西岸來到東岸的衛斯理女子學院任教,成為該校的藝術史老師。衛斯理學院素以傳統和保守著稱,學生莫不以嫁人為終身職志,學校也為此開設結婚前的準備課程。凱薩琳思想開放、自由,她不認為女性就得以相夫教子為人生的目標,因此她鼓勵學生追尋屬於自己的夢想。
但凱薩琳的第一堂課慘遭震撼教育,學生都已經複習過整學期的教材,甚至能以標準化的答案來因應她的提問。凱薩琳著手更動課程內容,融入大量的現代藝術,逼使學生得開始有個人自主想法,以親眼所見體會所看到的作品。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拋開了束縛與標準答案,能夠打從心底訴說自己的意見,而不只是填鴨式的教育。
反應不一
但學生的反應不見得總是好的,吉賽(Maggie Gyllenhaal飾)對這樣的教學抱持正面評價,貝蒂(Kirsten Dunst飾)則不以為然,瓊安(Julia Stiles飾)與康妮(Gin-nifer Goodwin飾)仍在觀望中。當校護嫚達‧阿姆斯壯(Juliet Stevenson飾)發放避孕用品給學生時,貝蒂以衛道為名撰文批評此舉有鼓勵性雜交之嫌,於是校方開除了嫚達。
凱薩琳也得面對同樣的考驗。當她受邀參加學生自組的「亞當的肋骨」團體聚會時,貝蒂抓住了凱薩琳對女人相夫教子天職的質疑,撰文批評,這讓凱薩琳成了學校高層頗感頭痛的老師。甚至在來年要發聘書時,還列下續任條款:需事先提出教學計畫,經審核、修改過後,方能於課堂上授課教學。凱薩琳當然難以接受。
盲點
貝蒂學期中適逢婚姻大事,好友都為其高興不已。她也深信女人的天職是相夫教子,然而真相與表象之間,卻往往有著極大的差距。看似美滿的佳侶,卻隱藏了極大的婚姻危機。婚前,貝蒂的母親極力要女兒說服新郎倌在婚宴上念詩;婚後,當婚姻出現裂痕,母親要貝蒂忍耐,在外人面前表現幸福的形象。貝蒂藉由蒙娜麗莎的微笑向母親說出自己的不快樂,她決定這一次要找回屬於自己的笑容。
這樣的轉變都歸功於凱薩琳鼓勵學生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隨著某個盲目的想法。但這樣的盲點卻也出現在凱薩琳身上,尤其是當瓊安申請到耶魯的法學院,選擇不去就讀,反倒要跟未婚夫遷居到費城當全職家庭主婦。凱薩琳急切地為瓊安拿到費城附近法學院的入學資訊,好意卻遭到拒絕。瓊安認為,走入婚姻正這她深思熟慮的結果,而非盲從之下所做的選擇。至此,凱薩琳理解到自己的盲點,尊重並祝福學生的選擇。
多一點啟發,少一些填鴨
當凱薩琳不接受有條件的續任,她選擇遠赴歐洲擴展人生閱歷。她的離去,讓許多學生留念不已。這部片若與《春風化雨》相比,其中一貫的主題不外乎是突破傳統的疆界,讓學生擁有自主思考的想法,而非接受制式的教育,陶塑出一定模子的學生。
然而,電影歸電影,台灣的教育何曾做過重大的改變與突破。最近收到朋友的電子郵件,感觸良深。朋友的女兒在台灣上幼稚園時,討厭上課,移民澳洲後,孩子很喜歡學校,因為在教室裡沒有椅子,所以也就不需要老師說:「乖乖坐好!」孩子到學校去,玩一整天,快樂無比,迥異於台灣教育。
在台灣教改的背後,恐怕還是換湯不換藥,徒有改變的外貌,實質上仍以升學為主,欠缺鼓舞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所以我們看到學生們七早八早起床到學校,所謂的早自習就是變相的考試。為何不能留給學生多一點睡眠時間,少一點智識上的磨鍊;多一點啟發,少一些填鴨,留給學生多一點對未來的想像,而不是只有唯一的升學之路!
George 的心靈冒險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jiat/3/
1301573586/2008010911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