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全球塑膠公約》24日將在南韓釜山展開最後一輪談判(INC-5),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體和民眾昨齊聚釜山,上街高喊「拒絕更多塑膠(NOMOREPLASTICS)」。超過1500人參與遊行,呼籲各國談判代表制定強而有力的《全球塑膠公約》。
生產5秒鐘 分解要500年
昨天的遊行隊伍有許多創意標語與裝扮,印尼環團river warrior穿上白色防護衣意指塑膠汙染危險性,雖然台灣無法以官方身分參與談判會議,但國內環團把媽祖充氣偶帶到釜山,為國際遊行增添台灣元素。
《全球塑膠公約》自202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決議後開啟討論,並規畫5次談判會議,釜山是表定最後一次會議。
多個南韓環團組成的「根除塑膠聯盟」和「釜山塑膠行動」及國際倡議團體「擺脫塑縛」(Break Free from Plastic)昨共同舉辦「1123釜山塑膠大遊行」,提出5大訴求,包括停止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拒絕把減塑重心放在無法「治本」的回收、塑膠減產、監管塑膠中的有毒化學物質及公正轉型。
「一次性塑膠生產只需5秒鐘,使用僅5分鐘,分解要500年。」釜山塑膠行動成員盧延錫說,每年全球生產的4億噸塑膠中,僅9%被回收,超過2000萬噸廢棄塑膠物流入河川和海洋,研究更顯示人腦都能檢測出塑膠微粒,「塑膠減產是當務之急」。
世界焚燒替代方案聯盟(GAIA)亞太區塑膠政策專員巴格特說,最後一次談判在釜山舉行意義非凡,因為亞洲涵蓋最多塑膠生產,也深受塑膠廢棄物所苦,「亞洲成為許多富國的垃圾場。」
環團呼籲公約建立穩健的財務制度,以支援窮國和小島國家發展重複使用機制,並兼顧拾荒者和塑膠產業勞工權益的公正轉型。
與會者熱情 高喊訴求
昨天下午氣溫不到10℃,但遊行參與者熱情高漲,除了齊聲歌唱遊行主題曲,主辦方也拿出大聲公鼓勵民眾喊出口號,「讓更多人聽到我們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