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看準AI熱潮,陽明交通大學明年招生,將外文系拆分為跨域人文組、語言科學組。系方表示,語言科學可嫁接大型語言模型(LLM)甚至語言治療,給學生新選擇,也盼藉此打開人文學科招生藍海。
陽明交大外文系主任廖秀真指出,跨域人文組提供17個名額、語言科學組10個,其中語言科學組必修語言學概論、計算機概論等;另學系還設置聽語科學學程,並規畫語言學人工智能學分學程,供學生延伸選讀。
廖秀真表示,語言學以非常科學化的方式投入實證研究,能銜接兒童語言學習、認知神經科學等,有望成為語言治療師;又如近年各國推動LLM,需分析大量語言資料,學生也能將計算語言學結合程式設計,投入自然語言處理,「原來語言能做的事很廣」。
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歐淑珍也談到,很多文學院學生起初害怕學數理,但後來多能意會到,語言也具備邏輯化的特質。中山外文近年也設立自然語言技術應用與處理共學群,由外文系和數學系教授合開,若外文系教授對人工智慧領域有興趣,都能一起進修。
吸收新知 跳脫刻板印象
致理科大講座教授陳超明則認為,歐美近年也在重新定義外文系,如有大學推出AI與語言、國際商務與語言,都是標榜市場導向加外語能力。國內外文系根據語言學開發人工智慧等應用領域,不失彈性作法。不過台灣學生對科系的認知仍較傳統,可能看不見背後的前瞻應用,如何說服學生來讀,考驗學系的智慧。
全中教理事長史美奐表示,人文學科的科技應用仍較鮮為人知,除非學生本來就感興趣,或家長不斷吸收新知,才能得知學系和社會脈動的連結。史美奐認為,甚至可能對科系刻板印象最深的族群是「老師」,畢竟老師是傳統學系用最傳統方式養成的族群。
史美奐建議學生,以新趨勢、新現象為出發點「反推」大學科系,如學生關注ChatGPT等生成式AI,可回頭看生成式AI背後的應用原理、知識,以及連結到大學科系,讓學生不只能看到電機、資訊工程,還有外文、中文等系的身影。
拆組招生 可更聚焦特色
全教總政策部副主任巫彰玫則表示,如陽明交大外文系結合學校理工、醫學優勢,在三者間取得交集,也可說結合了文理間的長才。又現在大學辦學更傾向就業,大學嘗試拆組招生,解構傳統形象也更聚焦特色。但巫彰玫也提醒,大學科系因應社會調整在所難免,但也還是有學生對純文學等有興趣,學系還是應兼顧人才培育,避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