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也不自然 大雪山成養雞場 文/黃易凡 |2024.11.17 語音朗讀 145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alder林間的母帝雉,自然覓食中。圖/alder胖成圓球的母帝雉,令人憂心。圖/黃易凡「迷霧王者」竟隨意撿拾食物,王者風采蕩然無存。圖/黃易凡黑長尾雉(帝雉)是台灣特有種二級保育動物。 圖/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文/黃易凡動物在不同季節會自然調節體重,冬天來臨前先養胖一些,以對抗冬季食物缺乏的窘境,當春天來臨萬物孳長,動物又會瘦回原本的體重。但當人類過度干預動物的食物供給時,動物並不懂得節制飲食,這時很有可能導致野生動物過胖,甚至鳥兒胖到飛不起來的地步……今年3月,我在大雪山遇見被餵成肥球的帝雉,老實說,這一點都不自然!帝雉又稱黑長尾雉,為台灣特有種,也是法規明列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動物,依法不得騷擾。日前我在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目睹,雄性帝雉撿食吐司、米飯、剩菜等人類食物,同時引來遊客駐足拍照,而未見適當宣導或其他措施。已有研究證明,人類食物對鳥類來說並不健康,油脂過高且營養單一。如果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做什麼?賞鳥聖地的餵食亂象 嚮往大雪山賞鳥聖地已久,已數年未造訪,沒想到開學一日遊,不過幾個小時就讓我親眼目睹兩種亂象。其一是發現有人播鳥音誘鳥,因為沒有確鑿事證,在此不贅述,其二是不當餵食。 大雪山是個很妙的地方,怎說?只要有任何動靜,大砲、小相機都會一齊被吸去,整個森林遊樂區像巨大磁鐵般,持續引來各式各樣拍鳥的人。步道上、停車場旁、廁所邊……隨時都有人在左顧右盼,尋找心中嚮往的飛羽。當野生動物不再野生傍晚,遲鈍的我們還在休息進食,才聽到人家說帝雉出現了,抓著相機壓低動作快步前去,草地邊已經有許多人圍觀:是隻公帝雉,在草地上覓食,這季節裡,顏色顯得特別亮麗。起先還覺得欣喜,不料拍了兩張放大一看——我們的「觀察魂」全消了,直接讓「家私(ke-si,這裡指錄影攝影機)」垂在身邊,臉上掛著失望又無奈的苦笑,也不再擔心會嚇到鳥,遂放鬆站直,看著眼前景象,自顧地討論起來。「那是什麼?麵包嗎?」「吐司。」「帝雉那麼好遇,為什麼要餵?」「天啊,有夠胖。」帝雉成了被馴服的雞只見孤零零的帝雉,像隻被馴服的雞一樣,草坪就是開闊的馬戲團舞台,藍色雞球走兩步,就啄個不停,整塊吐司太大,就咬著甩,嘴喙上已黏滿食物,也絲毫不在意,還是繼續牠的進食秀表演。有些遊客拍到照片,漸漸離開了,有些仍在嘗試不同角度。「看見這種畫面,連相機都不想拿出來。」一位同學說道。但是糟糕有糟糕的紀錄價值,更要把糟糕的狀況讓更多人知道。在大雪山,野生動物與人的距離很近。愈是接近,人類愈是有應該做與不應該做的界線需要把持,總是希望:動物不害怕,是因為人類安靜觀察、友善對待,而不是因為被欺騙而來、為了食物而靠近。思緒起伏之餘,內心也不免想著:人們何時才會理解,野生動物並不屬於任何人,不是為了某一個人的快門而存在。也就是說:公共財需要維護、利用必須被管理。別把帝雉當流浪狗餵同學仔細檢查,才發現帝雉不只吃了吐司,地上有米飯、蔥末,基本上什麼食物都有,像是便當剩飯剩菜直接被倒在地上。這種餵食法,我笑說:「簡直是把帝雉當流浪狗在餵。」說完又覺得這句話太過荒謬,人類讓寵物流落在外製造各種問題,然後餵食本該屬於森林的「迷霧王者」。不該餵流浪狗,更不該餵帝雉,不知道哪一件事情更矛盾。當然,凡事沒有絕對,播音、餵食可以是一種中性的手段,但是只有在「必要」的時候「合理」使用。何謂必要?例如要幫助一種瀕危生物撐過乾旱,或是為了保育需要調查族群時,但就算是這些理由,都仍然需要評估,更不可能是為了滿足私欲四處播音、亂餵一通。習慣被餵食極不正常當已經有許多觀察證明餵食會造成動物健康受損、行為改變、影響生態功能、衝突增加……仍然堅持要這樣做的人,不只違法,於理,能夠提出相應的正當目的和影響證據嗎?行文至此,不禁思索,拍攝照片而且拿來做文章的我,是否也算誘拍共犯?這齣鬧劇的結局就是,同學看不下去,開始把卡在草莖上的飯糊、菜渣、麵包屑一點一點用手抓起,裝進塑膠袋,反正友善野生動物垃圾桶,就在不遠處。此時,帝雉還不斷在一旁徘徊,想重拾牠的垃圾食物,一直等到地上空空如也,才甘心跳進一旁的樹叢,奮力振翅幾下,不知道想表達什麼情緒。自然相遇的屏息心跳原本聽說大雪山常出現藍腹鷴和帝雉,還期盼說不定有機會看到求偶舞蹈,沒想到最後是這樣不正常的方式收場。或許是我過於浪漫,曾經在棲蘭山的濃霧裡,遠遠看見帝雉跳上樹,儘管在陰影裡幾乎分不清鳥的頭在哪,但直至現在仍可以感受到當時屏息專注、充滿好奇的心跳。或許是因為,在自然環境中,能看見的不只是一張美麗的皮,一隻鳥在哪裡出現、在做些什麼、怎麼移動,全都是珍貴的觀察,而在複雜充滿變數的環境中,製造完美的光線與邊界,捕捉背後的故事,更是挑戰與藝術。 (本文原本發表於臉書,作者為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野生動物保育與管理研究室成員。)遏止誘拍餵食怎麼做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極好,是熱愛自然觀察者的天堂。林道上有一處賞鳥平台有著「養雞場」稱號,但在這裡遇到和我們分享資訊的鳥友們,都是用時間和努力換取照片。常常跑上山,說得出前一周哪些鳥種輪番出沒在山桐子上;一日裡隨著溫度變化,該去哪裡找鳥兒。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如何遏止誘拍餵食等不當行為呢?一、記錄與公開資訊如果您是賞鳥同好,也看見這樣的狀況,資訊是基礎也是有力的證據,可以推廣讓更多人理解餵食或誘拍都是不正常的事情,也可以喚起管理者重視。二、現場立刻回報等回家傳臉書,人和鳥都消失了,有些事情當下處理最容易,可以回報情況,理性溫和的請求現場的管理人員協助勸導、清除食物等等也許都能降低損害。(不必怪罪現場人員,針對這些狀況有無適當的勤務安排與制度才是關鍵)三、督促管理單位如果目睹不當行為,可以打電話給管理單位,或連同證據寫信送到首長信箱等方式反映,雖然可能只會得到「將加強宣導」的回覆,但要相信大眾共同監督的力量。 前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下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加拉巴哥群島 物種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