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社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
我們可以尋求朋友的協助及陪伴,以期能夠更有效的照顧自己及對方,永遠要記得「照顧自己」是優先選項。
「我們計畫好退休後要去環遊世界,但退休後他就猝不及防的倒下了……」「本來說好要一起住鄉下種一片花園,結果某天早上老伴跌倒後,我們倆老就只能在家裡看電視了。」社會上有很多「老老照顧」的案例,常常都是在這樣的預想下發生的。
所謂照顧者跟被照顧者的「老老」,並不一定只代表身過七旬的老年人,很多都是剛退休的年紀,孩子都已成家立業,本來想好好跟伴侶享受退休生活,甚至已規畫好要做什麼,想好好享受辛苦工作後的果實,但另一半突然倒下,讓原本的計畫付之一炬。不管是丈夫照顧妻子,亦或是妻子照顧丈夫,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
被照顧者身體本來很健全,可以照顧家人的起居生活,但有一天,突然就變成了需要被照顧的對象,尤其是還在青壯年的狀態下,他們的心態需要非常多的時間跟彈性,去接受、調整。我們常覺得只有照顧者才要調整好心態,但其實生病的那一方可能也很慌張,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甚至會因為對自己生氣,遷怒到照顧者。
這個時候,雖然照顧者自己也很難,但還是要去接受另一半的怨氣,導致自己身心也處於焦慮或耗能的狀態。
在家庭照顧者團體中,常看到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對方欣然地接受這個結果,甚至跟兒女說,由他自己照顧另一半就好。不想耽誤子女的小家庭,也在接受這個事實後,一肩扛起了所有的照顧責任。
第二種則是對子女們心生怨懟,認為子女們小時候,父母對他們悉心照料,給子女們力所能及最好的照顧,但當父母年邁需要照顧時,子女卻跑掉了。
雖說現在已不是「養兒防老」的時代了,但可能心中還是會覺得不平衡;你們小時候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我們老了需要幫助時,卻對我們置之不理,好像之前的辛勞跟付出都白費了,心中怨氣難消。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更有效的陪伴照顧者呢?若是剛退休的案例,我們可以尋求同事、朋友的協助及陪伴,以期能夠更有效的照顧自己及對方,永遠要記得,「照顧自己」是優先選項。
孩子大了之後,有自己的朋友圈非常重要。在之前辦理的團體活動中,有位毅然決然照顧伴侶的案例,團體老師就曾經討論過,可能是因為她有很多自己的朋友,朋友們也都會定期相約出去做他之前喜歡做的事情,因此不會有一直被綁在家裡的感覺,可以適時的出去外面喘口氣,讓自己還是有獨立的空間及時間。「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只有自己休息好了,才有辦法繼續照顧另一半,走完人生的後半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