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問題的緣起與脈絡(續)
在上周的文中我提到,自六月底至十月初,從亞洲到非洲,我在海外有二十餘場演講以及論壇,有一半以上的場次,都有與會聽眾問到「萬一我突然猝死而來不及準備」的問題。我特別提到十月初在南非的幾場演講,不過,上周所述的內容有一些疏漏,在此做一些更正與補充。
雖然我進到南非的大學校園裡用英語演講是首例,但其實南華寺一直與南非的大學保持互動交流,也經常進入大學校園裡面舉辦活動。特別是在今(二○二四)年五月,菲律賓光明大學《佛陀傳悉達多音樂劇》赴南非巡迴演出,五月三日首場在比陀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演出校園互動版,與會貴賓有佛光山菲律賓總住持永光法師、南華寺住持慧昉法師、比陀大學副校長Sunil Maharaj、宗教研究中心負責人Maniraj Sukdaven及各系所教授、學生,總共二百人。
十月六日,我在南非的第三場英語演講,地點是在南非約翰尼斯堡Très Jolie莊園,這是一個鄉村莊園式的活動中心,裡面有花園、餐廳、會議廳、教堂以及動物園和遊樂場,可以舉辦會議、婚禮以及各項活動。慧昉法師規畫當天的活動是從上午到下午,要收費的,開放給豪登省(Gauteng Province)的社會人士報名,以工作坊的方式進行,活動內容有:太極十八式健身操、生死學講座、餐敘、禪修。當天參與的活動及聽講的有一百六十人,可說是非常踴躍,男女性比例約二比三,年齡層以四十歲至六十歲占大多數,教育程度以大學學歷居多,高中次之,也有碩博士學歷,乃至擔任大學教授者。
當日演講的主題與內容
十月六日的演講主題是「A Modern Reflection on Life and Death—Deciphering the Natural Mechanism and Mysteries of
‘ Death,’‘ Dying’&‘Rebirth’(生死的現代反思──解讀死亡、「臨終與再生轉世的自然機制與奧祕)」。演講的內容從我的生命經驗談起,包括當年在高中時期懷抱浪漫的情懷,嚮往探索宇宙的奧祕,而以第一志願進入台大數學系就讀。然而,遭遇父親因公受傷,跌斷左大腿骨,送醫住院,前後歷時五年。我的整個大學生活,就在台大校園和三軍總醫院之間穿梭而度過,因此看盡世間的生老病死,發掘數學方程式不能解決人生的問題與苦難,因而進入哲學、宗教與生死探索的領域。
接著,我以賈伯斯於二○○五年,應邀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切入,帶進生死探索與深度思考的課題。然後我向聽眾介紹了「現代生死學」的精要意涵,再從微觀的角度探索生命、死亡與生命永續的奧祕,從細胞的新陳代謝亦即「死亡」與「新生」,是生命得以延續的奇妙自然機制,來解說「生」與「死」是生命的一體兩面。再進一步從佛法的心識流轉與三世生命觀,來建立生命不死的永續經營宏觀信念。
然後,基於佛教的生命不死信念與三世生命觀,結合現代安寧照護與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務,來面對生死大事,自在往生。最後,我以十二個常被問到的生死問題(FAQ: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以Q&A的方式解說,其中的問題包括:生命的意義何在?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為什麼會死?為什麼不能長生不死?死亡會不會很痛苦?死亡的過程如何?我們能夠事先知道自己的死期(預知時至)嗎?有來世的生命嗎?來世會是什麼樣的型態?輪迴是事實還是迷信?我們能夠選擇自己的來生嗎?如果有前世的話,為什麼我們都不記得了呢?
最後,以生命不死、生命永續、歡喜邁向未來的生命,作為結語。因為生命本來就是永續的,因此,我們對生命的經營也要永續!總而言之,對死後生命的信念,或者更準確地說,生生不已的信念,提供的不僅僅是答案||而是為所有末期病人不論老少,帶來了無窮盡的希望。因此,不要害怕或恐懼死亡,而是積極面對它,思考它的意義,接受它的到來,並且為它的未來做好充足的準備。切記!勉勵大家在未來要往生前,千萬要保留足夠的精神和體力,以便能夠前往自己選擇的理想目的地。
當日的聽眾,除了有佛光會員,也有慈濟會員,但絕大多數都是南非當地人士,黑白種族都有,生死問題以及佛教的三世生命觀與生死觀點,對大部分的南非人士而言,應該是較為陌生及新鮮的。
我將內容講完之後,有半個小時的問答時間。因為我談到前世今生以及往生來世,也談到可以「預知時至」,關於這一點,聽眾特別感到興趣,他們似乎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聽眾發問非常踴躍,欲罷不能,因為午餐時間已到,必須要結束,不過我承諾還會再來南非,跟大家分享佛法的生死智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