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公幼零拒絕」政策明年即將邁向三十年,然而公幼缺特教師資,也缺設備,再加上補助項目各縣市不一,只能靠熱情的教師為孩子、家長尋覓資源,不僅公幼有苦難言,第一線教師陷入壓力鍋,重度特生的家長想讓孩子上學,也常碰軟釘子。
為了讓各類別、各種障礙程度的身心障礙兒童都能充分就讀,教育部一九九五年開始推行「公幼零拒絕」,也就是不能拒收低社經、弱勢家庭或是身障的孩子就讀公幼。
根據教育部統計,一一二學年學前教育身心障礙學生共三萬零七百人,就讀教保服務機構有兩萬九千兩百五十六人約百分之九十五點三;進一步分析這些就讀幼兒園的身心障礙幼生,有高達百分之八十七,約兩萬五千五百零九人就讀普通班接受融合教育,就讀幼兒園集中式特教班也有約百分之六。
缺人缺設備
家長需日日陪讀
但學前特教的師資、人力雙重不足,重度特生資源不明、申請補助項目各地不一,長期靠老師幫孩子、家長找資源,申請設備、媒合甚至募款。
全教總老師謝曼莉表示,學前特教零拒絕已經實施三十年,直至目前為止,相關資源設備特殊需求評估的程序仍然錯亂,很多還是靠幼兒園老師到處爬梳民間資源,拚命幫家長學生找資源,才能讓特教生受教合理化。
特教資源不足,重度特生的家長仍常碰軟釘子,學校以沒專業人力、沒特殊器具為由拒絕孩子就學。即使孩子能上學,重度特生的父母仍得日日陪讀、器材自備,甚至外聘看護,才能順利就學。
教育部指出,將提升教保服務人員及學前特殊教育教師特教專業知能,發展適齡適性且符合身心障礙幼兒個別需求之教保活動課程,並引導地方政府結合教保及特殊教育資源推動融合教育,加強實務經驗交流,強化學前鑑定安置機制及優先入園宣導,目前也將研議加量培育學前特教師資,建立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支持及督導機制,提升合作諮詢服務效能,強化家庭教育及支持,減輕家長負擔。
非本科畢業
助理員僅能看顧
全教總幼委會主委楊逸飛說,制度不到位、資源未整合,公幼零拒絕政策,大多靠老師愛心成就。
負面效益也出現,楊逸飛指出,好學校可能因重度學生人數變多,品質也變壞,所以有家長戲稱,「如果有好老師就一定要對外散播學校不好,以免大家都來」,如果資源整合分配得好,到哪個學校都差不多,就不會有類似觀點。
桃園瑞豐國小校長葉良志表示,口碑打出來後,確實會有兩難,一方面家長會有更多期待,可能因此重症的孩子就會愈來愈多,照顧上要花很多心思,但教育部、教育局卻未必會給多的資源。
非營利幼兒園、準公共等公共化幼兒園也是零拒絕教育。台南市幼兒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宏奇表示,融合教育經費、人力不足,補充的特教助理員即使不是特教本科系也能擔任,許多僅能看顧孩子,無法提供專業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