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壇心語】孩子經常抱怨無聊嗎?

文/林文瑛 |2024.10.24
473觀看次
字級

文/林文瑛

我們不喜歡無聊,但也很少認真對待它。二○一四年維吉尼亞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有近七成男性受試者寧願被電擊,也不願忍受無聊;女性也有四分之一做相同選擇。這結果不禁讓人想問,「無聊」究為何物,竟叫人寧受電擊之苦?

無聊的感覺在某種意義上是天生的,因為大腦需要不斷的刺激來保持興奮和活躍。當大腦「感知」缺乏刺激的無聊感,便會透過增加壓力激素驅使我們尋找新刺激,這種過程可能會讓人煩躁或焦慮,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難以忍受無聊的原因。

不過,無聊的「感知」卻是主觀的心理經驗。同樣聽一場演講、跑步十公里,有人覺得無聊,有人則樂在其中。「無聊」是我們對當下情境的詮釋和評價,當我們告訴自己:「這事無聊!」才會啟動無聊的生理機制。

有些孩子老是把「好無聊」掛在嘴邊,他們看起來總是無事可做,意興闌珊,這種「無聊」是怎麼產生的呢?有一種可能是,他們希望引起大人或朋友的關注,而「無聊」是能夠讓他們迅速得到回應的表達方式。

另一種可能是,孩子從小習慣了別人幫他們安排「下一步該做什麼」,一旦有了空閒,便不知道該怎麼辦,腦子裡只有「好無聊」的念頭。還有那些被電子產品包圍的孩子,只要一離開這些裝備,那麼多繽紛的畫面和聲音突然消失了,現實世界一下子變得無趣乏味,自然開始抱怨「無聊」。

相對的,有些孩子卻好像從來不會說「無聊」,因為他們總是能找到有趣的事做。在花園裡看見蟲子爬過草地,會趴下來觀察,看看蟲子去哪裡;家裡的沙發是一艘要出發的海盜船,書櫃則是一座等待探索的神祕島嶼。通常,若是父母懂得欣賞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孩子就懂得自己創造樂趣,即使一個人玩,也絕不無聊。

《無聊心理學》一書的作者指出,無聊其實是一種警醒,學習擁抱無聊,可以帶來更有意義的生活。當孩子說無聊,正是他們腦袋最空閒,最適合挑戰新事物的時候。這時不要急著找事情給他們做,給他們空間,讓他們創造自己的遊戲或活動,即使看似無所事事的白日夢,也是創造性思惟的起點。

讓孩子在無聊中待久一點,對孩子的學習也很重要。例如,當孩子在拼圖上遇到困難,不要馬上出手相助,但也不要任由他輕易放棄,要耐心陪他一起想,並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體會「問題」本身就充滿樂趣,絕不是無聊的。

任何學習都會有新鮮感消失,進入艱難練習的階段,「無聊」因此常成為逃避學習的藉口。李小龍說得傳神:「我不害怕曾經練過一萬種踢法的人,但我害怕一種踢法練過一萬次的人。」練一萬種踢法的人不會無聊,但是一種踢法練一萬次的人直面無聊。

籃球之神喬丹每天練習投籃兩千次,他將重複、單調的練習,變成不斷精進的「刻意練習」,在枯燥中堅持專注,才成就了卓越,真正驗證了「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是專家,重複的事情認真做就是贏家」。

容易無聊的大人,往往是幼時習慣和心態的延續,而非偶然的結果。如果能從小引導孩子在重複、平凡的事物中找到新樂趣,他們的人生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如果能讓他們學會將重複練習變成刻意練習的策略,那麼,克服無聊就是成功的關鍵。

當孩子說無聊,別急著為他們填滿空隙,給他們一個自由的角落;當孩子在學習中感到無聊,也別急著責備,給他們溫暖的支持,一起思考那是挑戰的挫折,還是分心的誘惑?讓他們在探索中,重新找回生活與學習中的笑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