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蔡紋萍
女兒參加校隊邁入第三年,看著同期的球員漸有進步,賽場上各有發揮,而她的表現卻不穩定,正式出賽從未贏過一場。面對女兒在球隊第三年的停滯期,媽媽我有著複雜的心情。
這一路陪伴,關注成長所需的營養吸收,留心規律睡眠且積極治療過敏,逐一尋找並替換合適的球鞋球衣球褲,悉心照護並從旁協助她,讓她得以專注在練習上。
從一開始微笑迎接輸球下場的女兒,對她說:「沒關係,能站上場完賽,妳已經很棒了!」到後來,又後來的輸球,再輸球,急迫地問她:「剛剛那幾球怎麼一直出界失分?打球多久了啊,怎麼還揮空拍呢?又掛網這麼多次。」或是再三叮嚀、耳提面命:「要記得教練糾正過的動作!妳有想要贏球嗎?妳得要進步啊!有沒有想繼續和好友們一起出賽?」
球場邊的媽媽,情感和理智的拉鋸拔河,內心劇場無限迴圈,糾結拿捏每次對她說出口的話和眼神表情。說不定說出口的這些焦急,還沒施加給她,就已經快要把我自己給淹沒了。原來,我也沒能晉級,不只是她。
校隊球員幾乎沒有假期,每天早上練、下午練,練球技、磨體能、跑步伐,像用積累起來的汗水,熬煮一個大悶鍋,要忍受溽暑的高溫烘烤難耐,或是寒冬離開溫暖被窩的交戰。持續的體能訓練,邁步跑到痠疼蒸發去換來強健肌肉,悶熬到何時可以開鍋不曉得。
個體有天賦差異和熱情點燃的時間點不同,任何學習都是,我明明是知道的,但場邊的關切瀰漫而來的焦慮,讓我忘記了不該只看記分板的數字,不該是看著別人的進步而心慌,不該因為勝負結果而糾結,甚或是以此回推女兒過往的練習,把一切汗水歸零,那實在太不應該了。但,場邊觀賽的我的確跌入了這黑洞。
我竟忘了,實際去經歷這一切,承擔期望和責備,忍受同儕競逐,在場上頂住比賽壓力的人,不是我,是她。我忘了該以身作則,教會女兒只定睛在自己身上,該費心思考的是在每次練習時找到問題關卡,去補強自己,不急、不比較。陪伴等待女兒的緩爬慢長,也許我們就是得要用一百顆或一千顆輸球得來的養分滋長技能,或即使輸球一百顆一千顆之後,勝負仍未知,但這三個年頭流過的汗水,氣喘吁吁換來的體能和熬過的失敗挫折,在身體記憶裡和累加在心靈的重量都不會歸零,不是嗎?
如果我仍繼續在這情緒黑洞裡打轉,那麼,站在賽場上的女兒就太孤單了。
回憶起女兒嬰兒時期的每次生病急診、各種疫苗預防針、夜裡的過敏難眠,我怎麼忘了當初只期望女兒健健康康,有認真投入的喜好就好,是我太過貪心了。啊!球場邊的媽媽心事,這些總總,走過,都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