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香港電】西元一四○一年被一場大洪水吞沒的中國千年古城「北京大名府」,可望在其納入河北省保護工作計畫後重見天日,配合附近歷史古蹟,屆時將形成一個完整的文物景點。
位於中國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的大名府故城遺址,據歷史記載,東晉時期(西元三六○年)的前燕在此地設置了貴鄉郡和貴鄉縣。到了宋仁宗慶歷年間,由於北方的契丹日漸強盛,丞相呂夷簡提出建言,認為應該建都大名,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大名府當時有「河朔重鎮」、「北門鎖鑰」之稱,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主張,於是將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
然而明朝初年(一四○一年),「大名府」毀於漳河、衛河齊發大水,當時水位高過城牆,一丈多深的淤泥頓時淹沒整個城池。
這座名城從興建以來,經歷九個朝代,歷時一千零四十二年。由於全城是瞬間遭遇洪水而毀壞,建築地基、宮舍佈局、街區民房大都保持原狀,因此現在若是仔細開發挖掘,就可以復原大半面貌。
二○○六年六月「北京大名府」被中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近更獲得文物局的核准開挖、恢復舊觀。這項恢復計畫包括開發挖掘大名府皇城宮殿群,以及在遺址附近興建出土文物博物館。計畫完成後,它將與附近的石刻博物館、狄仁傑祠堂、興化寺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