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昭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
世間上,有許多人一生都在汲汲地追求財富,然財富再多,就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快樂嗎?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說:「金銀財寶,人人皆愛。然而,財富再多,一旦命終,也無法帶走,只有成就佛道的出世間聖財,才是值得追求的財富。出世的財富有七種,稱為七聖財。」七聖財是哪七種?
一、信仰:《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智度論》也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仰是一切善行的根據,信受正法,能夠引導人生正確的目標,獲得無上利益,這才是永恆的財富。
二、持戒: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即不侵犯他人及一切眾生。星雲大師說:「戒是一種軌範,是行為依循的準則,如同火車鐵軌,將我們的身心導入道德的正軌,邁向涅槃的解脫大道。
三、慚愧:《佛遺教經》:「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大師說:「能夠慚愧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足、有所不淨,我們的道德、人格才能昇華。」
四、聞法:即聽聞正法,大師說:「許多人有財有勢,卻失去正見,因為他未能有聽聞正法的機緣。」聽聞正法要遠離「器汙、器覆、器漏」三種過失,才能契入佛道,獲得功德法財。
五、精進:何謂「精進」?凡事能夠養成習慣性、並且持之以恆,有始有終就是精進。精進要正精進,像佛陀之所以能夠比我們早成佛,就是因為累劫精進不放逸。
六、布施:布施的真義是犧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就他人,也就是捨己為他。布施也稱為「捨」或「給」,能夠「給」才表示自己很富有。像佛光山之所以有全世界近三百間的寺院道場,五所大學,都是大師給出來的。
七、定慧:大師說:「攝心不散,照了諸法,稱為定慧。有了定慧,就能解脫煩惱生死。」攝心不散,就是收攝亂心,心不散亂,有了定力,再覺照了知諸法都是緣起性空,即是智慧,也稱「般若」。有了定慧,才能明心見性、才能開悟解脫成佛。
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靜慮能生智,定復從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為根本。」如釋迦牟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就是透過修禪定而覺悟宇宙的真理實相,証悟成佛的。
大師說:「除了七聖財之外,歡喜、結緣、滿足,也都是財富。」又說:「擁有世間上的財富沒有什麼了不起,有錢並非究竟,最好有佛教的七聖財。」願與大眾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