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七月五日,抵達高雄佛光山的當晚,我謹遵星雲大師之命,參加了佛光山的讀書會:「二○○八年子德芬芳—閱讀品格」。
令我倍覺惶恐的是,我竟然和大師以及心儀已久的柴松林教授一起列名「受邀嘉賓」,這又豈是淺學後進如我者所敢當的呢?不過,中國有「長者命,不敢辭」的古訓,我只有奉命唯謹了。
我參加過無數次的會議,雖然不多,但其中也包括讀書會。然而,今天這樣的讀書會卻不得不說是我生命史中的嶄新體驗。莊嚴的如來殿大會堂裡座無虛席,連走廊裡也坐滿了讀書人,總數恐怕要數以千計。這樣規模的讀書會,我真是見所未見。在我淺薄的知識裡,應該只有在講學極盛的明朝的中國才出現過。我向大師請教,這才知道,如此規模的讀書會乃是佛光山的一個傳統,各地的佛光人會在某幾天相聚山上,交流讀書心得,共同切磋修學。
今天的讀書會由與我同歲的覺培法師主持。我原本以為,覺培法師要比我小很多,今天才知道她和我同齡,這讓我大吃一驚。同時,我也了解了,佛光山上的最大風險之一,正是對法師的年齡妄加揣測。畢竟,法師們在佛光山的環境和氛圍裡生活成長、含詠悠遊,隨時可以拂去世俗紅塵的灰燼。他們的生命終究和俗人不同。
讀書會分成三個段落,由我們三位嘉賓講述對「道德品質」現狀以及養育的看法。星雲大師的開示娓娓道來,宛如佛光山下清澈的喝水,自然地流淌進聽眾的心田,使得世俗的心靈歡喜讚歎地接受著慈悲的滋養。柴松林教授是在我出生的那年就已經遠赴法國留學的學界前輩,久矣夫被譽為「台灣社會的良心」。我對柴教授樸質無華的長者氣度,平實淵雅的學者風範非常的佩服。尤其讓我感受深刻的是柴教授認真負責的態度,他手中拿著寫得密密麻麻的卡片。顯然,滿頭銀髮的柴教授為讀書會做了精心的準備。這種臨事以敬的態度令我頓生慚愧之心,真值得我等後輩好好學習。
在這樣的讀書會上,我所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只能是一份坦誠。我告訴台灣的朋友們,中國的現代化在人類的歷史上是一種相當特殊的形態。現代化的前提,竟然是毫不顧惜地主動貶抑乃至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崇尚立竿見影的現實事功,忽視水到渠成的道德建設;執著於現世的攫取,茫然於超越的回向。大陸的現代化當然也是前置著類似的前史的。歷史證明,這樣做並不能帶給我們所想要的良性健康的現代化,只能是徒然付出巨大的代價。
近三十年來,大陸奉行改革開放的國策,經濟、社會都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長足發展。但是,「道德品格」層面的問題也不斷顯現出來,並且日益讓人擔憂。如何全面地理解「自由」、「民主」、「信仰」,已經成了「倉廩足」後的大陸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大陸正在提倡並努力建設和諧社會。我的恩師,今年已是九十八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一再指出,建設和諧社會的前提或者基礎乃是人的內心和諧。如何做到這一點?我們是否需要汲引超越的資源?在現代社會,傳統的讀書修身如果說還有價值的話,又應該如何地進行調適轉化?這些問題能夠妥善解決,極大地有關於中華民族的前途。
也許,台灣也曾經面臨過,現在依然面臨著類似的困惑。但是,台灣應該能夠為大陸提供有益的啟示。星雲大師的生命史就是例子,佛光山的理念和實踐就是例子,今天的讀書會就是例子。
星雲大師在每年春節都會寫下自己的期盼和祝願,以此來開示芸芸眾生。今年正是鼠年,所以大師寫下了「子德芬芳」,這也正是今年佛光山讀書會的主題。不過,我們不能忘記,大師同時還寫下了另外四個字,那就是「眾緣和諧」。大師的墨寶印刷品,被大陸的民眾迎請一空。這就說明,大師的開示直擊人心。海峽兩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還想告訴台灣的朋友們,星雲大師在家鄉揚州建立了巍峨的「鑒真圖書館」,開設了「揚州講壇」。每月兩次,邀請海峽兩岸的學者開講,向民眾免費開放。半年以來,受到廣泛認同和熱烈歡迎,每次都有人遠道而來,總是一票難求,人滿為患。
大師在「揚州講壇」的開講儀式上曾經說過,他並不主張只講佛教話題,只要是有助於純潔世道人心的話題,都值得期待。我想,這不僅體現了大師作為一代高僧的圓融無礙的境界和廣闊的胸襟;同時,大師也在告訴我們,開卷有益。讀書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拓展我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讀書終究是提升社會道德品質的有效手段和途徑。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