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
現在的生活太富裕了,要教孩子「節儉」真不是件易事。五歲的兒子喜歡畫畫,為了鼓勵他,家裡買了一整箱的白紙供其作畫。沒想到,沒有特意教育其「節省」的概念,導致每天丟掉十數張白紙,都是只畫一點點就扔掉。
起初,我捨不得這些紙張,便廢物利用,一一折成紙盒。但職業婦女實在時間有限,於是我企圖說服兒子,將紙張重複利用,「畫好畫滿」,但兒子不願聽從。於是我苦口婆心,從金錢的角度,告訴他這些都是爸媽辛苦工作賺錢購買的,但沒真正在工作賺錢的孩子並不能理解。我又希望他想像這些紙都是砍樹而來,但他還是無法體會。
孩子不斷地哭鬧,哭聲驚動了他的父親,父親企圖以嚴厲的方式讓他就範,但我仍不願放棄。
我開始同理他的心智程度,對他舉例:「這個紙就跟家裡的其他東西一樣,你最喜歡西瓜,那我們下次西瓜咬一口,就丟掉好不好?如果你只畫一點點的白紙可以這樣直接丟掉,那西瓜為什麼不能丟掉?」
聽到孩子的哭聲稍微暫停,我又繼續舉例:「你最喜歡的蜘蛛人鞋子,要不要只穿一天就丟掉?你早上戴口罩去上學,難道要戴一分鐘就丟掉?」如此這般,我以他生活中的物品舉了許多例子,「叛逆」的兒子大聲喊道:「不要!都不要丟掉!」我說:「如果這些東西都不要只用一點點就丟掉,為什麼紙張就可以?」
兒子哭聲終於漸弱漸息,沒特別說話就跑去角落玩耍。我也不逼他立刻接受,而是去抱他一下,說:「我們和好了,對嗎?」他撇了撇嘴,不置可否。後來他不再只畫一些就扔掉,而是默默地,就做到了「節省」的美德。
「教育」,或許是一種說服的過程,不同的心智,接受不同的溝通方式。我們有時會從大人的角度想使其理解,卻不知他沒有某些經歷便無法體會。
因此,在和孩子溝通時,若能想一想他的生活經歷,或許便能找到適合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