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獵鷹
大概一個月前,台灣的寶可夢卡牌世界賽選手阿元老師,想開卡牌教學的專業課程,在確認小孩的意願後,決定幫他報名當作他今年的生日禮物。今天帶他去上第一堂課。
以下這段對話,震驚整個教室。
老師:請自我介紹。
小孩:我叫小硯
老師:對自己有什麼期許目標?
小孩:我想成為世界賽的第一名。
身為爸爸的我,差點想找地洞藏起來,到底是哪來的自信,說出這樣的目標;更何況,班上有兩位同學才剛從世界賽回國。
上完課,阿元老師說小硯對戰的觀念很正確,本來還很開心,結果下午帶小孩參加寶可夢道館賽,在四十一位選手中,竟然只拿到三十三名。
「你還好意思說要拿世界第一名」,我對孩子開玩笑說。
「可是對戰很好玩啊!」小孩笑笑回應我的那個樣子,彷彿我小時候看電視漫畫裡的那個主角小智一樣。
睡前再回想起這件事,覺得小孩能在這個年紀有明確目標,確實是一件好事,總比有人終其一生,都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好吧?
或許「寶可夢大師」對一般人來說遙不可及,但去年阿元老師的學生小同,才剛為台灣拿下第一座寶可夢卡牌孩童組的世界冠軍。
事情不堅持到最後的一刻,你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大。此時,我就像是任何勵志電影裡主角的爸爸一樣,開始願意去相信自己的孩子,真有這樣的潛力去完成夢想。
心理學有所謂的「畢馬龍效應」,主要在講一種實現自我期待的心理現象:你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結果。相信會成功,就會成功。
孩子加油,爸爸會成為你最強的後盾。「想要成為世界賽的第一名」,只要努力一定會心想事成,不會只是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