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海岸泥灘地 百年消失58%

 |2024.10.09
780觀看次
字級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表示,翻石鷸、黑腹濱鷸、東方環頸鴴等鳥類,退潮時會到海堤外的泥灘地覓食,待漲潮時飛進內陸的漁塭堤岸上聚集休息。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簡稱生多所)近日於國際期刊《Wetlands》發表一項關於台灣西海岸泥灘地過去百年變遷的研究成果,研究顯示經歷100年的大規模人為開發後,西海岸泥灘地整體面積約有58%已經消失,威脅生物多樣性、也影響候鳥遷徙。生多所研究團隊呼籲,應重新審視沿海地區的土地利用規畫,減少泥灘地等天然棲地的流失,以達成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

泥灘地身為最重要的生態系之一,提供碳吸存等生態服務功能以及承載高度生物多樣性。生多所表示,根據澳洲研究顯示,全球泥灘地自1984至2016年流失了16%,亞洲因為20世紀末經濟與工業成長快速,沿海泥灘地流失程度遠高於全球,台灣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繼站,因此台灣泥灘地的健全程度對東亞水鳥的存續至關重要。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宛均表示,為全面了解台灣泥灘地的變遷情況,研究團隊透過歷史地圖與衛星影像分析,詳細呈現台灣西海岸泥灘地在過去一個世紀中的變遷過程,1950年代開始隨著大規模人為開發的展開,泥灘地逐年減少,至2010年約有58%的泥灘地消失。

興建水庫、水壩  阻斷泥灘地增長

陳宛均說明,在這段開發歷程中,上游河川因水資源需求而興建的水庫與水壩攔截了泥沙,因而阻斷了泥灘地的自然增長,同時現存泥灘地逐漸被填海造陸轉變為養殖漁業及農業區,後續又被開發為工業區、漁港及商港,使得海岸環境從天然棲地逐步變為半天然棲地,最終成為完全人工化的設施。

陳宛均指出,目前全台僅存最完整的泥灘地位於彰化漢寶溼地、芳苑溼地及濁水溪出海口的大城溼地一帶,不僅肩負著重要的生態系服務功能,更是眾多水鳥的重要覓食地,因此沿海地區的土地利用規畫必須更加謹慎,尤其在拓展綠色能源基礎設施時,應避免泥灘地繼續流失,也達成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