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做腸胃鏡檢查,最怕聽到醫師說有瘜肉,大腸瘜肉要切除,胃瘜肉到底該不該切呢?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說,大多數的胃瘜肉為良性,不用切除、可以持續觀察;但如果瘜肉呈現紅色、粘膜不規則狀,建議在做胃鏡時一併切除,之後再以病理報告確認是何種類型瘜肉。
台灣的胃瘜肉發生率約10%,可分為3種類型:胃底腺性瘜肉、增生性瘜肉、腺瘤性瘜肉,9成屬於良性,不用過度驚慌。徐兆甸指出,胃底腺性瘜肉最為常見,這種瘜肉若小於1公分且非生長在特定位置,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或影響。
少部分瘜肉則屬於增生性瘜肉與腺瘤性瘜肉,則需要特別提高警覺!增生性瘜肉成因是吃到刺激性的飲食導致胃發炎,或因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好發於慢性胃炎的病人。
腺瘤性瘜肉就是俗稱的「胃腺瘤」,雖然占比極低,但在臨床上被視為胃癌前的變化組織,有30%的腺瘤性瘜肉內部已含有惡性胃癌細胞。
關於胃瘜肉切除,良性的胃底腺性瘜肉及增生性瘜肉觀察即可;若是超過1公分,建議切除為佳。另外,瘜肉若產生表面潰瘍出血或生長位置在胃竇部導致幽門阻塞等合併症,也建議切除處理。而腺瘤性瘜肉不論大小一律切除,因為愈大癌變風險愈高,尤其是體積超過2公分,惡性機率上升。
徐兆甸提醒,從30歲起,應安排第一次完整腸胃道篩檢,及早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