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兼任教授邱銘章團隊,近期完成全台首份阿茲海默症患者平均餘命研究,整體存活中位數為7.69年,1/3以上患者存活逾5年、1/3逾10年,建議照顧年輕型失智症患者至少有14年計畫;60歲被診斷失智,需規畫12年照顧計畫。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說,失智症照護是長照3.0關注重點,且衛福部正在修訂失智症政策綱領3.0版,針對不同等級失智症患者,提供不同服務資源。
台灣失智症盛行率超過8%,65歲以上失智人口將突破35萬。邱銘章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5258位被診斷為輕度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發現整體存活中位數為7.69年。40至64歲年輕型失智症,平均餘命為13到14年、65歲到70歲為12年、70歲到79歲有10年,而80歲以上平均餘命僅4到6年。
邱銘章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存活時間雖比高齡發病者長,但認知退化速度比高齡發病者快,即使身體狀況較長者佳,鮮少有心、肺、腎臟等相關共病,但照顧複雜程度不亞於照顧高齡失智者。
面對長達10年的失智症照護時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表示,長照3.0必須納入連續性照顧概念,初期病人還需要社會互動,可在社區據點接受服務,後期則要仰賴機構、外籍看護等資源,此外,應把照顧者視為專業人員,針對家屬提供專業知能,教導照顧者如何照顧失智者。
人力財務 家屬要盡早規畫
失智症協會依國衛院研究推估,含年輕型失智症在內,全台共有37萬失智症患者。協會祕書長陳筠靜建議,家屬必須盡早安排人力,以信託等方式規畫財務,並在居住環境安裝扶手等維護安全。
陳筠靜表示,確診失智症時,照顧者應與病人本身討論病況,即使病人缺乏病識感,也要試圖讓其了解疾病可能進程,同時與民間組織、其他失智者家庭接觸,形成互助網絡,照顧時間漫長,必須有可以信任的諮詢單位,才能面對診斷後、病程變化時等脆弱時期,民眾可與失智症協會、地方失智症共照中心等建立聯繫管道。
「若患者是輕度失智,家屬可將其個人意見納入討論。」陳筠靜建議,家屬可以家庭會議形式,與所有照顧者、患者本身共同擬定醫療決定、財務規畫等細節,也要了解社會有哪些資源可用,應設法擬定延緩失能的各項措施,並安排照顧人力。
專業照護知能 政府應提供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表示,照顧失智症患者是長期抗戰,不只家屬、被照顧者,都應對疾病有基本認知,長照3.0政策也必須支持「階段性照顧安排」的資源設計。
「長照政策必須把照顧者視為專業人員。」陳景寧說,政府應針對家屬提供專業知能,教導照顧者如何照顧失智患者,長照3.0除應著重四大面向,提供照顧者喘息服務、就業、心理、經濟支持,照顧者心態也要轉變,把照顧失智者當成一分工作,才能避免照顧衝突、照護者負擔過大等問題,有時情感涉入太深,反而增加照顧時的負荷與衝突。
陳景寧強調,照顧是一項專業,建議未來長照政策,提供家屬足夠的失智症照顧專業資源,目前長照系統雖有技巧指導,但對於失智相關專業仍有待提升,不應僅限於處理患者的混亂行為,例如近期總會服務許多失智症個案,出現「囤物症」等非典型問題,家屬沒有受過訓練,就不知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