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台味點心圖鑑》揭密 台式馬卡龍 本名叫「牛粒」

 |2024.10.01
374觀看次
字級
「台式馬卡龍」的本名,叫作「牛粒」。圖/幸福文化提供

【本報台北訊】一粒一粒夾著奶油霜的膨鬆小圓餅,是早期社會人們對「西式甜點」的第一印象。在傳統麵包店或夜市裡,常見此一甜點以袋裝販售,物美價廉、口感酥鬆。如今隨著馬卡龍在全世界的走紅,此一小點心也被暱稱為「台式馬卡龍」,卻少有人知道它的「本名」。幸福文化最近出版新書《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飲食作家莊雅閔追溯六十四種古早台式點心的身世,包括「台式馬卡龍」。

「台式馬卡龍」其實本名叫「牛粒」或「牛力」,取自法式點心biscuitàlacuillère(手指餅乾,一種口感鬆脆,以雞蛋為基底製作的甜海綿蛋糕,因其外表形似大拇指而得名)的尾字發音,再以日語音譯成台語而來,同時也有「麩奶甲」、「福令甲」等別名,來自手指餅乾英文「Ladyfinger」的日文音譯。但大多數麵包店還是習慣稱它「小西點」。雖然詳細緣由已不可考,但透過一些店舖的傳承來推敲,可得知它的歷史至少超過六十年。

莊雅閔指出,一九五五至一九六五年間的美援時期,美國向台灣傾銷小麥、玉米及黃豆等農產品,政府鼓勵民眾多吃麵食。加上日治時期洋菓子陸續傳入台灣,讓當時的小西點跟小圓餅,默默成為街角的麵包店都會賣的品項。由於「牛粒」外觀與法國馬卡龍(Macaron)相似,所以有了「台式馬卡龍」的稱呼,但兩者製作原料與口感差異頗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