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River
圖/River
文/火月桃桃
拿到《從前從前有一座池塘時》時,封面第一眼就引人猜想,一個老人無奈的扛著一席滴著水的地毯,到底怎麼回事呢?地毯和池塘有什麼關係呢?
老人和他的池塘已經相伴很久很久了。可是地主決定把這塊地蓋成停車場,老人一下子手足無措起來,池塘該怎麼辦?地主一句打趣的話:「你可以帶走啊!」於是老人真的「捲起鋪蓋」把池塘帶走了。
劇情進行到這裡,讓人不禁莞爾一笑,作者不只很有想像力,也非常幽默。但在輕描淡寫,如同默劇般進行的故事情節,卻又帶出發人深省的問題,這是作者的獨到之處。
之後,老人隨身帶著池塘上公車到城裡妹妹家裡,但池塘實在不適合擺在客廳裡;接著轉換到學校課堂上自然課,可是校長拒絕留下池塘,因為會招來太多蚊子。他又去市政廳,希望政府部門能為池塘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可是辦事員請他丟到回收場。就這樣輾轉到公園、到購物中心、到醫院、到美術館,總是遭到白眼、拒絕。池塘和老人一樣,不被他人接納,無處可去。因為不斷轉換地方,池塘的水愈來愈少,面積愈來愈小,竟有人把垃圾倒到池塘裡,被當成垃圾回收處。
老人和他的池塘就像現代化社會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長滿雜草的池塘,對地主來說,價值怎麼能比停車場來得賺錢?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怎麼比得上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呢?他們都是在社會變遷中,不知不覺被優先選擇放棄的部分,儘管他們也曾經有一段明亮輝煌的歲月。
可是誰在乎呢?所以老人買了車票,帶上心愛的池塘,坐了很久很久的火車,來到一個非常偏遠的小村子裡,某條街上最後一棟看起來沒有人住的房子。他把奄奄一息的池塘放在房子後方一個小花園裡,祈禱他的池塘不會乾涸。就像在回應老人的心聲似的,天空連下了三天大雨,池塘又恢復本來的面貌了。池塘旁邊坐了一個老太太,她說:「真希望我家也有這樣的池塘。」最後池塘被他們兩個人搬到老太太家的庭院裡。
從此,老人和他的池塘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從前從前有一座池塘》原意除了闡述生態保育的概念之外,如紀錄片般輕描淡寫的故事情節,忍不住令人關心老人和池塘何去何從,不禁多翻閱了幾次,就像一杯好茶能讓人品嘗良久、齒頰留香。好的繪本不就是會引發多種聯想與思考嗎?幸好,即使不被他人理解,老人並沒有放棄池塘,也沒有放棄自己,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