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勤筆
「文靜媽咪過動兒」這個專欄寫了好多年了,大多數篇章都是以鑑定患有過動症與注意力不集中(ADHD)孩子為主體,鮮少把視角拉到為人父母,尤其是母親的角色,直到前陣子看到一個日本的宣導短片,主題是「認識ADHD缺損並關心患者父母」。
影片中的媽媽內心常疑惑:「我是不是很差勁的媽媽?為什麼明明很用心在教小孩,卻老是教不好?」、「我的孩子長大就會好嗎?有辦法跟周遭的人好好相處嗎?」才驚覺,除了孩子,照顧者自身的身心也是很需要關懷的。
研究顯示,ADHD患者的母親比起一般母親來說,更需要介入孩子的行為控制,尤其華人社會,經常會有不想引人側目、不想造成別人困擾的心態,因而會不自覺或不得不強烈盯著孩子,希望藉由自己的「盡責態度」,減少一些過動兒出的亂子。但是,如果能夠輕易靠自制力或他人提醒控制得住,就不會是需要醫囑用藥或特教資源介入的族群。
而且通常ADHD父母給孩子的指令較多為負面表述,如:「你不要總是如何如何,不要再讓我說第二次,都講過了是聽不懂嗎?你是故意挑戰老師嗎?到底要講幾次?」近期親職領域喜歡說的「正向教養」,我們何嘗不想,但媽媽非聖人,自己收孩子的爛攤子都收得身心俱疲、壓力山大,哪還擠得出一滴正向的母愛。
最討人厭的事,是相較於父親,這類無力與壓力通常都是母親在扛。比較少出場的父親,多以高壓控制,或因為登場時間較少,物以稀為貴的情境下,孩子負面或偏離正軌行為出現的頻率與程度較低。
「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這句話大家都聽過,然而對於照顧經常失控的過動孩子他們的媽媽來說,這句話應該改成「有不暴走的孩子,才有不爆怒的媽媽。」然而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這麼簡單。每一個母親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與心力交瘁,何況照顧總是處於活躍狀態又無法專心的孩子,更是難上加難。
綜觀日本宣導影片、研究資料及自身經驗,我只想對這些媽媽說,放過自己,不要追求做得更好,就算孩子沒有進步只是停滯,也算好事一樁。可以的話,多給自己一些me time,唯有把自己充好電,才有餘裕面對各種突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