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跨界真人圖書館
服務於實驗教育機構的幼兒情緒引導師Grace,透過平日的課程與藝術創作,教導學前及學齡孩子,認識自己當下的情緒,學習調節情緒以及與他人互動。
Grace老師說,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情緒,若能在幼兒階段逐漸累積出調節情緒的能力,對未來的人際互動與自我照顧,將有極大的幫助。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除了加拿大全面重視情緒課程,並在許多省份立法,在小學實施相關課程,台灣師範大學也正極力推廣相關的情緒教育師資研習學程。
Grace說,隨著課程次第展開後,學齡前幼兒先了解自己為何而開心?想開懷大笑還是覺得幸福?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麼?情緒爆發時有什麼想法?再逐漸學會如何靠自己的力量調節情緒。
「一段時間後,孩子情緒變穩定、衝突變少,教學也更順利,讓我產生莫大成就感。」Grace說。她還提到,有次發現一位不到四歲的孩子在學習後,甚至能教導他人如何調節情緒,令她欣慰無比。
一直在教育領域學習和教學的Grace表示,從事幼兒情緒教育,需要具備教育相關背景,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並取得正向教養及情緒引導師的證照。她本身則受惠於《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系列書籍,並十分敬仰美國教育學博士Jane Nelsen提出的堅定溫和教養理念。
Grace坦言,學生時期曾受過老師不平等的對待,因此立志成為可以在學生學習路上被信任的老師。
移民加拿大後,Grace在學齡前教育領域服務,正式接觸到「正向教養理論」,在教學現場也親眼看到三歲的孩子如何自我調節情緒,視野突然變得開闊,像是「找到可以幫助孩子的寶藏」,決定將這樣的教育觀念帶回台灣。
剛回台灣時,Grace發現,因為東西文化差異,推動正向教養阻力重重。後來,透過自我對話、閱讀,和與教授、同業交流,找到支持力量得以堅持信念,並從工作中得到孩子的正向回饋,發現自己真的能幫助他人,讓她感到無比快樂。
Grace建議有志進入教育領域的人,先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同時,她希望老師們能夠更多地同理孩子,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問題,才能幫助他們有更好的發展。Grace也相信,未來五年內,情緒教育的重要性,將會被更多人認識和重視。尤其是隨著AI的發展,人類的情緒教育將顯得尤為珍貴。(吳怡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