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溯源】趣談中秋

文/曹珊 |2024.09.12
303觀看次
字級

文/曹珊

何謂中秋?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南朝之前,中國各地沒有賞月風俗,如《晉書》載:東晉時期名士謝尚與好友袁宏等人泛江吟詠;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言各節令非常詳細,卻無記載中秋賞月之事。

唐朝時,人們開始在中秋節賞月。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八月十五夜,唐明皇李隆基與諸學士在宮中玩月,時長天無雲,月色如畫。蘇頲對皇帝說:「清光可愛,何用燈燭。」李隆基於是命人撤去。

唐人賞月之餘,亦對月亮產生了神祕、浪漫的想像。鄭處誨《明皇雜錄》載:「上與太真葉法靜,八月望日遊月宮。少頃見龍樓雉堞,金闕玉扉,冷氣逼人。後西川奏,其夕有天樂過。」《唐逸史》則說唐明皇遊月宮,在月宮仙子那得見〈霓裳羽衣曲〉,李氏「密記其聲調而回」。返回人間後,李隆基召伶官,「依其聲,作霓裳羽衣曲。」

過中秋節,自然得吃月餅。「月餅」二字最早見於《夢梁錄》。據周密在《武林舊事》一書中說,宋朝人製作月餅是「蒸作而食」。明朝時期,月餅成了親友饋贈佳品。田汝成《西湖遊覽誌》說:「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明朝以降,國人過中秋節的重頭戲是祭月。陸啟浤《北京歲華記》云:「中秋之夕,人家各置月宮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中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南方則燒斗香,如南京、杭州等地。其實,燒斗香唐朝已有此俗,馮贄《雲仙雜記》中有相關記載。所以,文明的長壽在於繼承精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